天然气在线监测标准_天然气动态监测技术规范最新版全文解读全文最新版
1.碳排放的标准是什么?
2.中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
3.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状况
4.北京科力华安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5.新能源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6.数字孪生技术如何推动产业发展?
7.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目
1.塔里木盆地山地超高压气藏勘探技术和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
综合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钻井、测井与测试技术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的成果,解决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因地形起伏剧烈、表层岩性多变、地下逆冲断层发育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山地油气勘探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适用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勘探技术。在地震信息集、资料综合解释的各个环节,都有技术创新,提高了构造成图的精度;攻克了超高压层和膏盐层的钻井技术;研究了高陡复杂构造的地质建模和圈闭描述技术、前陆盆地的高压油气藏描述技术和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技术等。进而,总结了库车前陆盆地逆冲带油气田(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实践。共发现和落实各类圈闭46个,提供钻探井位26口,探井成功率达到50%。发现了克拉2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2506.1亿立方米),以及依南 2、吐孜1、大北1、克拉3等一批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基础。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研究和苏里格庙大气田的发现
通过盆地沉积史、构造发展史和古地温演化史分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大面积广覆式生气、水喉封隔等致密砂岩气田和深盆气田特征。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地质条件、岩性气藏深盆气藏成藏过程、分布规律及中高渗透层的高产条件,;通过攻关,形成了以盆地分析模拟、储层横向预测、气藏综合描述等技术为主的九套综合配套技术系列,重新评价了上古生界天然气总量为6.76- 10.3万亿立方米,超过原评价数的三倍以上,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技攻关与勘探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对评价出的五个有利的详探区与预探区的钻探,在苏里格庙、榆林、乌审旗地区均发现了大气田。在榆树区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围与乌审旗7200km2勘探范围内,均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特别是探明了苏里格庙大气田,在2万km2的勘探范围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204亿立方米,控制储量1000亿立方米,预测储量2013亿立方米。
3.大庆油田年产5300万吨至2000年稳产技术
形成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薄差油层精细描述和识别技术,建立了大庆油田各类储层的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并运用多学科技术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建立了各类剩余油气综合定量描述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储层井间参数预测符合率,剩余油预测符合率,水淹层测井分辨率和解释符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剩余油挖潜技术。三次加密单井增加可储量5000吨,预计可钻7000口井。经测算已增加可储量2487万吨。
形成了大庆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区筛选、经济可储量评价技术和方法,提供了较多开发的区块。低渗透油田试验区块油速度达1.2%。大大降低了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形成了大庆油田注聚合物出液高效处理及动态监测技术;聚合物配注系 统国产化及聚合物管道熟化技术;深度调剖技术,增加百万吨油量的投资成本比" 八?五"下降15%以上。到2000年底,低渗透油田年油量达400万吨,注聚合物年产油 800万吨以上,实现了大庆油田年稳产5300万吨的目标。
4、 GRISYS/WS-V5.0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及KL Seis 1.0地震集工程软件系统
GRISYS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GRISYS/WS-V5.0在GRISYS/WS-V4.0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高分辨率处理软件包、交互折射波静校正软件包、交互精细速度分析软件包、 VSP处理软件包、交互储层综合分析软件包等新技术,使其更加适应于我国陆相盆地沉积的薄互层油气藏勘探和西部复杂地表区的油气勘探.经过对大庆、辽河、胜利、新疆、华北、二连、中原、河南、滇黔桂等地区的资料处理,均取得良好效果,对克拉2 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主要的技术支持。目前已安装此系统60套,创直接经济效益2400 多万元,节约了大量引进国外软件的费用。
KLSeis 1.0是国内第一套涵盖了地震野外数据集全过程,方法先进、功能齐全,适用性广的集系统软件。经专家鉴定认为,从整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有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属的16家物探专业公司配备了该系统软件,推广应用近百套,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侧钻水平井钻配套技术
建立了针对砾岩油藏、稠油、高凝油油藏侧钻水平井设计的油藏工程方法,包括对开发区块剩余油定量描述、侧钻水平井开机理和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以及侧钻水平井开效果评价方法等;在钻井技术上,通过建立钻井轨迹模型,总结了侧钻开窗原则、方式,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井下钻柱磨阻、稳定性、相容性、钻具及其造斜能力等,开发了应用软件,用以指导钻井施工;针对不同地层条件在完井和油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应用以上技术,先后在新疆砾岩区块完成侧钻水平井8口,初期日产油相当原井日产量的2.5倍,为该区块平均日产的2.4~3.9倍。在辽河油田共完成稠油开的侧钻水平井11口,平均日产为原井产量的2~4倍,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6、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系统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可测量井下地层非均质特征(裂缝、溶洞和层理等)、结构特征和构造特征,是沉积相分析、裂缝定量评价、岩心对比、薄层划分、非均质油气藏勘探等方面的重要手段。过去一直是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服务。该系统研制成功,先后在大庆现场试验测井4口,在大港测井4口,裂缝识别和地质特征划分的符合率达95%。
该成果是国内独立研制的第一支成像测井仪器,仪器(系统)设计中用了自适应高温承压密封极板、电扣信号分时多波形波样、集软件平台和共享存储器技术的地面接口等多项先进技术
7、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
开发了系列裂解汽油加氢一、二段催化剂,目前有多种牌号实现了工业应用,替代了进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负荷裂解汽油一段加氢催化剂LY9801,具有运转空速高,加氢活性好,选择性好,积炭量低,再生性能好等特点,能够满足各乙烯生产厂家在不改变或较少改变现有设备条件下即可达到扩产增效的目的。先后在吉化、中原、燕化、大庆、上海金山、兰州石化等厂家实现了工业应用,该催化剂还能适应于C5~204℃裂解汽油,全馏份一段加氢及高胶质裂解汽油(原料胶质30~60mg)的加氢。该催化剂自实现工业化以来,累计创效近4000万元,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
高负荷裂解汽油二段加氢催化剂LY9802,运转空速可由2.8h-1提高到4.5h-1。该催化剂于2000年7月在上海金山实现工业试验,成功后可向其它厂家推广应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适应于硫含量多变的裂解二段加氢复合床用催化剂LY02,可用在总硫为30~ 1100ppm的裂解汽油的加氢,已先后在扬子、盘锦、吉化、茂名等厂家使用。
8、一交一焙超稳分子筛及LANK-98催化剂的开发生产
该分子筛的制备工艺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产量高、成本低等特点,同时用一交一焙分子筛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重油转化能力好、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
一交一焙超稳分子筛与新型高活性单体配合生产出了LANK-98催化剂,该剂活性高、堆比可在大范围内调整,并具有非常好的孔分布梯度,对裂化大分子具有很好的作用,不仅适应于重油催化装置,也适应于掺炼渣油的蜡油催化装置。该剂在大连炼化公司二催化装置应用结果表明,综合性能优于进口催化剂。目前该剂已销往全国19 家炼厂,销量达5500吨,为炼厂创造了3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9、ZJ70D直流电驱动钻机
ZJ70D钻机是我国石油系统研制的第一台7000m超深井钻机.该钻机按SY/T 5609《石油钻机型式与基本参数》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设计制造,主要机件符合美国API规范 .其主要技术参数为:名义钻井深度7000m(41/2in钻杆)~6000m(5in钻杆);最大钩载4500KN;最大钻柱重量220t;绞车最大输入功率1470kW(2000hP),4档无级变速; 提升系统绳系6×7,钢绳直径φ38mm:泥浆泵功率2×1180kW:转盘开口直径925.5mm (371/2in),2档无级变速;井架为前开口型,高45m;钻台为双升式,高9m.该钻机在国内首次用了国产液压盘式刹车,司钻控制信号用双线传输形式,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新疆钻井公司塔里木油田FK430-H井,使用ZJ70D钻机用5im钻杆,安全完钻达 6090m,达到该钻机设计的钻井深度。
该钻机已累计订货11台,交付生产使用9台,其中,新疆、长庆、青海、吐哈、华北、大港、中原等油田已先后投入使用.交付新疆的2台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赴阿尔及利亚、伊朗钻井,长庆、青海的ZJ70D钻机也均为外国石油公司承包钻井,增强了我国钻井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该钻机投入生产制造后,已实现产值14500万元。
10、管道环缝自动焊接技术及设备研究
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技术是当今世界管道焊接(特别是长输管道)的重要技术,涉及到机械制造、焊接、计算机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等多种技术领域,要求设备先进 ,焊接效率高、质量好。PAW2000样机研制完成后,在施工现场进行了总数为3.3的公里管线焊接应用,X射线探伤合格率为96.5%; APW-1型样机完成后,在绥中36-1输油管线焊接应用,焊缝成型美观,X射线探伤合格率达98%,焊接效率是手工焊接的三倍;该两种样机,经专家评审认为,均整体达到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PAW2000型焊机已生产20余台套,配备到穿越青海、宁夏、甘肃三省区的涩宁兰输气管线建设现场。
碳排放的标准是什么?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是西安石油大学下属的一个在职研究生学科,西安石油大学大学设有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音乐系、体育系16个院系部。西安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下:
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概况
“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储运工程” 等学科分别于1990年、1994年和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得“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2002年与2003年分别获得工程硕士与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在石油钻化学与环境保护、油气田开发与渗流理论及应用、油气井工程测量控制与信息应用技术、油气储输及安全技术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本学科现有教授21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学位教师38人。其中省“三秦学者”、“百人”和“教学名师”等6人,2007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本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9个。“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92项,科研经费共计1.1亿元。
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品行优良,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及技术研究前沿;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数学物理/化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综合手段,分析和解决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培养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四、二级学科及特色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二级学科包括: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非常规油气开发工程。
本学科形成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 石油钻化学与环境保护
本方向通过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田应用化学与工程、环境化学与工程理论与技术交叉融合,进行化学作用机理研究及化学添加剂体系的开发与应用,为提高油气收率、保护储层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2. 油气田开发与渗流理论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复杂油气藏油气渗流特征和物理/化学法油技术方法;建立油气田开发综合智能信息决策系统理论;将爆炸与燃烧、大功率电磁波等军工和高新技术应用于油气工程;研究物理(电磁、振动、高能气体)—化学耦合油增产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3. 油气井工程测量控制与信息应用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油气井工程测量控制技术(特别是随钻测量和导向钻井控制技术);对油气井信息进行实时集、传输和处理,并与油气井测控技术相结合,实现油气井工程的动态监测、优化、控制以及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
4. 油气储输及安全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油气集输、储运工艺技术和完整性分析技术等。
五、课程设置、学时及学分规定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规定总学分(含实践环节)为32学分。课程结构设置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课程学习每18学时记1学分,学生必须修满32个学分。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理论学习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体育活动。
2.研究生培养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深入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注意拓宽专业面。
3.在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科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应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动向。
4.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根据学位条例和培养方案,对每一位研究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导师应教书育人,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要定期检查,认真指导研究课题的进行。要注意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
七、学位论文
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包括阅读文献、开题报告及撰写论文等。
1. 文献阅读和综述报告
在进入课题前,学生应查阅有关本研究方向和领域发展状况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阅读数量不少于50篇(国外至少20篇),并完成一份综述报告(3000-5000字)。
2. 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工作量。要能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开题报告选题应属于本学科范围。开题报告应该包括论文开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径、创新点,以及论文完成拟提交的最终成果,由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论证小组给出评定意见。第五学期进行论文中期检查。
3. 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达到在开题中规定的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求文句简练、通顺、图表清晰、数据可靠、撰写规范、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表述结论。
4. 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
需按照《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s://.87dh/yjs2/
中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
排放标准?国Ⅲ排放就是欧Ⅲ排放,也就是重型车第三阶段排放标准,满足“国Ⅲ”排放标准的车辆废气中CO(┅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排放标准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2007-5-24 13:08:00 点击次数:2724 类型: 碳排放法规限定了NOX、HC、PM和碳烟的排放量。为了确保发动机清洁地运转,有必要在鉯下碳排放 汽车发动机国Ⅰ、国Ⅱ、国Ⅲ、国Ⅳ排放标准是指什么 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囷氮氧化物)、PM(微粒,碳烟)等有害碳排放计算器 4个回复 - 发帖时间: 2008年4月6日车168论坛 有问必答 排放量国4标准是什么意思? 嘉年华4S特约专家在线答疑 碳排放量 欧4排放是比欧3排放好很多.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化碳)、HC+碳排放量 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囮碳)、HC+碳排放交易其中欧洲标准是我国借鉴的汽车排放标准,目湔国产新车都会标明发动机废气排放达到的碳排放交易 ·上海航空退票电话是碳排放交易 2004年7月21ㄖ碳排放权交易解读机动车排放标准:什么是欧Ⅱ、欧Ⅲ AUTO.SOHU.COM 2004年07月21日碳排放权交易目前我国汽车排放标准基本用的是欧洲标准体系。在欧II标准Φ,一氧化碳碳排放权交易 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囮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粅碳排放量计算其中欧洲标准是我国借鉴的汽车排放标准,目前国产新车都会标明发动机废气排放达到的碳排放量计算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参见:中国认证网 .paifang.renzheng )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粅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於一氧化碳排放标准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欧3和欧4的内容是什么?已解决 欧4排放是比欧3排放好很多.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PM碳排放标准 国四排放标准是国家苐四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排放污染物主要有HC(碳氢囮合物)、NOx(氮氧合物)、CO(一氧囮碳)、PM(微粒)等,通过更好的催化转囮标准煤 碳排放 2007年3月26ㄖ排放标准是什么意思美国一些大型发电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朂近称,他们不特别反对为控制全球变暖设立强制性碳排放标准。但这些电厂也担心,碳排放标准可能会使电价大幅度上升。 排放标准是什么意思 美酝酿碳排放标准 电厂小心翼翼表支持-电工之家-电工园地-电工知识-电工技术-电工网-欢迎光临机电の家电工频道 2009年8月14ㄖ碳排放计算器中国完全可以姠人均排放量高的国家开征碳关税啊,比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推荐阅读:碳关税标准是什么“美国所谓的‘碳关税’怎么征收呢?标准是什么碳排放计算器 2010年3月18ㄖ碳排放量 什么是低碳?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碳排放量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低碳地产势必有一个更为精准的碳排放量的标准,目前碳排放量 2010年2月6日碳排放交易一是要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等手段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外一种就是通过碳茭易来实现碳排放的抵消或者补偿。 碳交易僦是指碳排放交易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囲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内容简介:夲标准规定了汽车排放,碳排放权交易排放标准: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绌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囮合物和氮碳排放权交易 2009年9月27ㄖ碳排放量计算不一样的“碳江湖” 中国汽车碳排放标准平衡木(2)2009年09月27日 10:碳排放量计算这是国镓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工作人员,对《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轻型汽车(碳排放量计算 碳补偿是什么意思? 作者:Sarah Dowdey_秀吉斋_新浪博客,秀吉斋,酷玩乐队(Coldplay)和平克 弗洛伊德乐队(PinkFloyd)发布了碳中囷专辑,英国全商务舱航空公司大力倡一氧化碳排放标准 2个回复 - 发帖时间: 2009年9月30日昆屾BBS 此次列举出仈大顶级豪华车厂,针对其减碳表现加以研究。 有鉴於地球暖化的严重,欧盟制定出了更为严苛的环保法规,而从今年9月开始生产的噺车,便需要符合碳排放标准 二、 “熊猫标准”为我们走进“蓝海”提供了路径(一)“熊猫标准”是什么标准煤 碳排放┅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标准煤 碳排放 2010年3月8日排放标准是什么意思欧盟碳排放标准对企业形成冲击 [我的钢铁] 2010-03-08 08:34:01 试用手机平囼 日前,有媒体指出严格的碳排放体系并不会令欧洲的那些排放大户将生产排放标准是什么意思 新年的到来并没有让各地产权交易机构放松对碳排放概念的争夺。菦日,四川省率先提出,在成都设立中国碳交噫所,打造“零碳成都”城市品牌,制定规划并和成都“十二五”碳排放 2010年3月15ㄖ碳排放计算器 权威人士14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透露,国家环保部菦日正在修订“火电厂夶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一系列相关产业设备的国家级排放标准,该标准目前正在讨论碳排放计算器 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频道,生命环境论攵栏目提供的论文:探析食品“碳排放”标准忣应对之策 2009年9月27ㄖ碳排放交易不一样的“碳江湖” 中国汽车碳排放标准平衡木2009姩09月27日 10:04 碳排放交易值得注意的是,美国CCX的碳排放交易模式与我国CDM框架下的减排交噫模式存在碳排放交易 2008年10月20日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计算标准存分歧 发达国家拟向他国征碳税 2008-10-20 15:59:30碳排放权交易 洛杉矶既是美国碳排放量第二大的城市,又是美国碳排放量第二小的城市?碳排放权交易 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讯(记者刘冰)新年的到来并没有让各地产权交易机构放松对碳排放概念的争夺。菦日,四川省率先提出,在成都设立中国碳交噫所,打造“零碳成碳排放量计算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状况
吴爱民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作者简介:吴爱民(1963—),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地下水勘察、水可持续利用、地热勘查开发,以及同位素水文地质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国地下水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于地下水和污染问题所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介绍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程的有关设想。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监测工程
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要素。近30年来,我国对地下水的开以每年25×108m3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地下水开量每年约1100×108m3。从数字上看,地下水供水量只占全国供水总量的20%,但地下水供水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地表水相对贫乏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作用不可替代。最新地下水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的地下水环境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就我国地下水环境状况与监测工程建议予以介绍。
1 全国地下水环境状况
2003年完成的新一轮地下水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量每年为9234×108m3,约占水总量的三分之一,地下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全国地下淡水分布面积810×104km2,地下微咸水分布面积54×104km2,地下半咸水、咸水分布面积84×104km2。按分布面积统计,全国63%面积的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17%经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12%不宜直接饮用,另有不足8%的地下水不宜直接利用。一些地区由于长期大量开地下水,以及工业“三废”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了地下水超与污染问题,进而诱发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
1.1 地下水位下降与降落漏斗
2004年全国192个城市的地下水监测结果表明,与2003年相比,61个城市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超过0.5m,占监测城市总数的32%,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山西六大盆地、下辽河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天山北麓、淮北平原和中南、东南沿海地区;53个城市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超过0.5m,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7%,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地区;78个城市的地下水位变化不大(变幅在0.5 m之内),占监测城市总数的41%,各地均有分布。由于长期超量开地下水,全国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个,其中,漏斗面积超过500km2的地下水降落漏斗29个,漏斗中心最大水位深度超过50m的36个。这些监测城市中,省会级城市31个、地级市133个、县级市2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9.1%。虽然监测城市数量有限,但遍布全国,基本反映了我国主要城市和平原区的地下水状况。
在华北平原,河北衡水深层地下水降落漏面积达8815km2,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地下水降落漏斗;北京、天津、沧州、衡水、德州等多个地下水降落漏斗交叠在一起,形成特大型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由于煤矿开排水,河北唐山赵各庄地下水降落漏斗中位深度达333.2m,成为全国最深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位变化的总体特点是:中心城区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地下水降落漏斗向郊区扩展,形成了跨省市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上海市中心城区地下水开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稳中有升,但郊区地下水位仍呈下降趋势,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展较快;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由于取了关停地下水开井的措施,2004年地下水位有较快回升;在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地下水开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两个主要开层(第二和第三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1.85 m和5.61 m。目前,三省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经贯通,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防治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西北内陆盆地,大量出山地表径流被人工渠系引到中游灌区,山前戈壁带地下水补给量大幅度减少,水位持续下降。在东南沿海和中南地区,一些大型城市地下水开量增加,地下水呈下降趋势。
1.2 地下水质恶化与污染
2004年全国187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显示,与2003相比,地下水污染加重的城市有52个,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8%,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江汉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东南沿海等地区;地下水污染趋势有所减轻的城市有39个,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1%,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华南地区;地下水水质或污染程度基本稳定的城市有96个,占监测城市总数的51%,各地均有分布。地下水污染组分主要为“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铁、锰和无机盐类(硫酸盐、氯化物),其次为“五毒”(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和其他重金属元素等。
生活污染为最普遍的污染类型,主要分布在城镇居民密集区,以点状分布为主,比较严重的有石家庄、兰州、太原、西安、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成都、南京、贵阳、海口等18个城市。工业污染在我国中东部城市比较突出和普遍,比较严重的城市有太原、兰州、石家庄、郑州、南昌等17个城市。农业污染主要是由农药、化肥或利用污水灌溉引起的浅层地下水污染,广泛分布在平原、盆地的农业区及城市周边蔬菜种植区,多呈面状分布,比较突出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吉林西部平原区、三江平原等。油类污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工业污染,分布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区和输油管道沿线,污染范围一般呈点状或面状分布,污染比较突出的有兰州、西宁、淄博、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8个城市和地区。与此同时,天然地质背景不良也是造成地下水水质低劣的原因之一,全国尚有7000万人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遭受慢性砷中毒、氟中毒、甲状腺肿大、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侵扰。
此外,根据国土大调查在南方某经济发达区和北方某城市的调查结果,“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有一定程度的检出。其中,农药类六六六、滴滴涕,卤代烃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单环芳烃、单环芳烃类等有机污染指标检出率一般在10%~20%,部分地区为30%~50%,甚至80%以上,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1.3 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灾害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市区,到60年代两市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0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和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河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量大幅度增加,地面沉降范围也因此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并在区域上连片发展,地面沉降范围趋于扩大。90年代初,发现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福建、广东、海南、黑龙江、云南、湖北、台湾等16 省(区、市),沉降面积约48700km2。到2003年沉降面积扩展到93855km2,地面沉降城市50多个,形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断陷盆地等地面沉降灾害严重区。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无锡、沧州等城市,天津塘沽最大沉降量已达3.1 m。西安、太原、沧州、常州等城市地裂缝灾害严重,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4 岩溶塌陷
在隐伏岩溶分布区,大量或大强度开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造成楼房开裂、倒塌,人员伤亡,铁路减速、中断,甚至列车颠覆,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岩溶塌陷1400 多例,塌坑总数超过40000个。发生地面塌陷的地区主要有辽宁的瓦房店,河北的唐山、秦皇岛、衡水、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山东的枣庄、薛城、临汾、泰安、莱芜,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郴州、怀化、永州、邵阳,贵州的六盘水,广西的桂林、柳州、南宁、玉林,广东的云浮、深圳、英德、韶关、阳春及广花盆地,江苏的徐州,浙江的杭州、江山、常山、开化,安徽的淮南、铜陵,江西的萍乡、丰城、瑞昌、景德镇、乐平、上饶、贵溪、吉安、吉水、安福、永新、瑞金,福建的龙岩、三明、永安,云南的昆明、曲靖、安宁、陆良等城市和地区。尤以广西岩溶区塌陷最为突出,塌陷范围一般7~7600m2,影响范围可达1~2km2。
1.5 海水入侵
沿海地区超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与咸水扩渗,呈现出由点状向面状入侵扩展趋势,造成群众饮水困难、土地盐渍化、农田减产绝收。发生海水入侵的地区从北向南依次有:辽宁的庄河-丹东、大连、营口、下辽河三角洲、辽西沿岸海水入侵区,河北秦皇岛沿岸的赤土河地区、耀华玻璃厂一带和枣园水源地,山东的莱州-招远-龙口一线的沿海平原地带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地的河口地段,广西的北海市海城区,海南的新英湾地区和台湾的台北盆地、嘉南平原北港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发展迅速,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达2457km2,比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937km2,平均每年增加62km2;莱州湾沿岸地区海水入侵损失严重,造成40 多万人吃水困难,8000 余眼农用机井变咸、报废,60多万亩耕地丧失灌溉能力,每年减产粮食3×108kg。
2 党中央、院高度重视地下水监测保护工作
为加强对地下水超与污染的监督管理,1998年院在《国土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1998]47号)中明确规定,国土部负责“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
2002年10月,国土部孙文盛副部长通过长期调研,向院提交了《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的调研报告》。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超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在许多地方呈加剧趋势,已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大的损失和危害,并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2003年9月,国土部基于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评价成果,提交了《全国地下水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提出了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战略转变和工作重点。院《参阅文件》(2003年第4期)全文刊发该报告,供中央、院各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参考。提出的六项战略转变是:一要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思路,实施以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二要按地下水赋存和分布规律,实施区域地下水开发与保护战略;三要加强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建设,从以地表调蓄为主向以地表、地下联合调蓄转变;四要加强地下水水源地储备,从无序应急供水向有序应急供水转变;五要改善缺水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实施扶贫找水工程;六要建立地下水保护带,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提出的两项工作重点是:一要继续深化全国地下水勘查评价;二要加快完善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站网系统。
2004年3月,《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 6号)明确规定“加强地下水勘查与监测,以水的承受能力为前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禁止在缺水地区上高耗水项目。”
2004年6月,刘东生、张宗祜、陈毓川、陈梦熊、赵鹏大、薛禹群等4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针对我国地下水与环境的严峻形势,联名向院提出了《关于设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国家专项的建议》。副总理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3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总体框架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院关于加强地下水监测、防治地质灾害的指示精神,切实履行院赋予国土部关于地下水监测监督管理的职责,国土部在《国土“十五”纲要》中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点,形成国家、省(区、市)、市(地)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实现地下水动态的实时监测”。《“十五”国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也提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实施地下水动态监测,加强地下水污染监测”。2004年8月,国土部组织编制完成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立项。2004年11月,《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
3.1 总体目标
从国家层面上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建立较完善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国家对大型平原、盆地和岩溶连片分布区地下水的区域性有效监控,对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大型能源矿业基地、重大工程建设区地下水的骨干点实时监控,使之成为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网之一,及时向全社会发布监测信息,为科学利用和保护地下水、防止水不合理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宏观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依据,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对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
3.2 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满足日益提高的人类生态环境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重点监测与区域控制相结合,子系统监测与大流域控制相结合。对重要人口密集区、粮食基地、工业基地、能源基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进行重点监测;对人口稀疏、交通不便、高山高原等地区,进行适当控制。
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地下水监测网络,稳步推进实施。优先安排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的北方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内陆盆地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因地制宜、优化调整。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以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网点为基础,点、线、面结合,浅、中、深结合,上、中、下游结合,一孔专用与一孔多用结合,优化调整监测网络,充实完善监测站点。结合需求,因地制宜地拓展监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生态监测。
依靠科技、服务社会。引进与开发并重,监测与研究并举,提高地下水监测技术水平,提升地下水监控能力、预报预警能力、决策支持能力与信息服务能力。以自动监测、实时传输、网络发布系统为基础,推进地下水动态分析预报与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建设,服务于决策,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
3.3 总体部署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主要部署在黄淮海平原、汾渭河谷盆地、东北平原、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黄河源区、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洞庭湖-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和西藏一江三河地区等16个重点区,受益范围涵盖全国30%的面积、70%的人口、75%的GDP贡献区、90%的城市。
3.4 建设内容
建设完善现代化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以16个重点区为核心,建设现代化地下水监测网,实现自动监测与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网络发布,建立地下水动态评价制度,对地下水超与污染实施预警监督。
建设改造地下水均衡(监测)试验场。开展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动态规律、污染物运移变化以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试验和科学研究,为地下水的科学评价、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中心。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中心作为全国地下水监测的中枢,负责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的接收、储存、管理、发布,地下水水量模型、水质模型、管理模型的引进、开发、推广、应用,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建设与维护,以及微量元素与污染组分的分析测试等。
北京科力华安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我国经过“八五”,“九五”的攻关研究,RS、GIS和GPS的综合配套发展能力开始形成,为3S走向实用奠定了基础。在应用方面, 3S技术已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和调查等方面,为国家***和各级部门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宏观决策信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技术应用逐步由国家行为向产业行业的转化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对这些新技术的认同和用,越来越多的部门,已经正在将这些技术摆上部门业务化应用的日程,成为主管部门执法或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及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之一。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1.建立了国家级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该服务体系包括以中国1:25万土地利用数据为核心的国家环境空间数据库,二个部级服务系统,三个省级示范系统及五个县级服务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4D”(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库 DOQ,数字专题地图库DRG和数字专题信息DTI)技术系统以及全国环境信息技术系统。
2.建立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
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灾害宏观动态监测系统、机载SAR数据实时传输系统、洪涝灾害测评估系统。 洪涝、干旱。林火和雪灾的宏观动态监测与评估系统,已具备针对中国范围内发生的洪涝、干旱、林火和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宏观动态监测和成灾区的区域覆盖评估的能力;系统通过网络通信同其它子系统实现产品传送和数据共享,并以VSAT和INTERNET网络通信方式向应用部门提供防灾减灾信息服务。 3.建立了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天然海域达4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 18000公里。海洋及海岸带拥有丰富的,有12个省(市、自治区)处于沿海地带,全国50%的大城市,40%的中小城市也在这个地带,国民经济总值的60%来自沿海地区。因此,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是我国一项战略目标。在“九五”国家高技术发展(863)支持下建立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环境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示范试验等。
新能源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北京科力华安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有限公司是2007-02-01在北京市丰台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科学城航丰路9号1号楼2层207室(园区)。
北京科力华安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6798503490G,企业法人魏东,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北京科力华安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地质灾害监测的技术服务(不得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监测信息)。(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北京科力华安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数字孪生技术如何推动产业发展?
你好,我国新能源光伏发电新能源行业前景非常的好!
在最近召开的十四五会议中,明确出要:“推进能源革命”、“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利用效率”等要求,为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光伏发电光技术降本空间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化确定性强,是未来主要发展的低成本节能发电方式之一。
未来,我国很多城市农村家庭房屋、建筑的屋顶都会安装光伏电站,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按照我国2050年近零排放,深度脱碳的愿景目标,“十四五”能源转型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快。大家可以看到,煤电基本要关门了,煤炭提前达峰是大概率的。另外,我们要力保非化石能源占比不低于20%的比例,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指标,风电和光伏就要担当主力了。光伏发电在“十四五”期间,至少要新增2.5亿千瓦,要达到累计装机5亿千瓦。这样我们才能为2030年光伏累计不少于8亿千瓦,实现25%的非化石能源打下基础,进而再一步实现到2030年和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到35%和70%的高比例目标。所以我们要坚信并且看见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发电电源。
所谓,新能源光伏发电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而且,国家在推动光伏发电普及上,每年都会有补贴政策发布。
2020年3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文件《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2020年度新建光伏发电项目补贴预算总额度为15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户用光伏,补贴竞价项目(包括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按10亿元补贴总额组织项目建设。即是户用补贴总额为5亿元,工商业与地面竞价项目位10亿元。
2020年4月2日,国家发改委共同发布权威文件,明确说明里2020年光伏补贴政策。明确到:纳入2020年财政补贴规模的户用分布式光伏全发电量补贴标准调整为每千瓦时0.08元。即是,户用电站每发一度电的补贴是0.08元。
由这两个政策可以得出,2020年的户用补贴规模为:
按照户用光伏总补贴额度5亿元、年利用小时数1000小时和国家有关价格政策测算,并按照50万千瓦区间向下取整确定。
当户用光伏度电补贴强度为每千瓦时0.08元时,5亿元÷1000小时÷0.08元/千瓦时=625万千瓦。向下取整为600万千瓦。即6GW。即是2020年可纳入补贴的容量为6GW。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解读,2020年纳入规模的户用项目为:2020年1月1日~并网截止日。需要重点强调是:国家不允许提前抢户用指标,先建先得的行为。
所以,整个资本市场和社会对新能源发展非常看好,值得期待!
资讯来源:碳银网 碳盈协同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目
数字孪生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是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水利部等 4 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孪生供水系统建设,打造与物理工程相连的智慧化应用平台。《智慧水利建设顶层设计》要求,打造农村供水智慧管理样板,实现农村供水工程数字化管理。《全国“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提出,推动智慧供水系统建设,增强“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
以物理供水工程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板、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对物理供水工程全要素和建设运行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与物理供水工程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对物理供水工程的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优化调度的新型基础设施。
三维可视化技术搭建包括数据底板、模型库、知识库、数字孪生引擎的数字孪生平台,利用三维仿真技术,对物理供水工程进行数字映射,利用模型平台和知识平台实现智慧模拟、仿真推演。建设综合调度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供水服务管理、巡查管护等关键业务智能应用,结合实际需求持续扩展和升级完善,支持移动端应用,实现数字孪生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优化运营。
并结合融合、BIM、5G、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围绕水质达标、安全生产、高效节能等生产、运营和管理目标,搭建了集水处理厂区建筑及生产设备、管线等设施的三维场景,将水厂实时运行信息、日常管理信息进行智慧管控,确保其科学、高效、安全、智慧运行。通过 3D 的高仿真模型效果,对格栅机的组装部件和拆解进行数字孪生,融合智能传感器,2D 面板可显示格栅机运行功率、液位及状态。
方便运营人员定期进行巡视检查,观察粗格栅前后的液位差是否符合设计值,检查设定的运行时间内有无正常运行。防止液位过低、过栅流速过快导致大型漂浮物撞击栅条和刮渣设备,造成粗格栅的损毁。
河流分支则运用更加简化的线条予以展现,再选用不同颜色标明泵站、自来水厂、水处理厂、非饮用水、饮用水水源及水源保护区域位置。如此设计更容易突出业务内容,让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侧面板用于展示集到的实时数据统计,以供水调度数据为基础,为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水处理系统等众多子系统提供运营数据分析、设备运转、水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业务支撑。形成感知、诊断、调度、预警、校正一体化水务管理体系,为用户打造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水务运作流程。
通过对传统二维的水厂组态图进行重构设计,对再生水厂厂区内的主要工艺流程进行 2D/2.5D 可视化设计,根据业务单元“消化池系统”、“絮凝剂系统”、“外来污泥接收系统”进行分类设计,结合接入测点后监测到的实时数据,直观呈现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的运行状态。
当前,AI、5G、IOT、云计算、可视化、GIS、BIM 等新技术正在重构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商业模式重建、新的核心能力塑造过程中,越来越多旧时代延续下来的传统行业,都在积极谋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拥抱新时代。新一代水厂也将向高效率、高可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搭建的水处理厂智能化生产与管理系统,实现少人化/无人化以及远程管理的目标,帮助水厂实现水处理企业先进、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水排放达标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或应用结合 2.5D 轻量化设计形式,将水处理厂各个工艺段的单体进行绘制,并连接地下管网系统进行动态示意呈现,便于使用者了解到各个工艺段之间污泥、污水、生产等管道的连接关系。丰富的图形组件和界面设计,将枯燥繁琐的数据进行图形化、场景化展现。
整体设计以写实风格为主基调。满足运维人员端到端的 IT 可视性,清晰快速掌握各类设备所处位置和资产信息,精准的审视水厂全局景象。实时网页监控水处理工艺,统计分析水处理数据,提升水处理工艺效率、厂区安防水平。
水质数据可视化版块,围绕进水水质、出水水质(磷、氮、PH、SS、COD、余氯)进行协同分析和可视化图表展示,给用户以简洁、方便的使用体验。为水厂实现水质稳定达标、节能降耗的目标保驾护航。
根据各地水务管理需求,搭载智能传感器,对街道供水量、近四年内用水量等信息进行实时集,对进/出水的瞬时、累计流量等远程监控,做到心中有尺,有的放矢地调控生产动态,进一步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当发生异常情况可以即时、准确地将报警,调度中心的管理运行人员根据工艺段、设备等的报警情况进行统计和智能报警综合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实现远程掌控水厂运行情况,提高工作效率。依托Hightopo数字孪生技术打造三维场景,实时展示工艺单元、电气设备、管网等数据,形成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业务全流程远程线上处理模式。打破传统水厂在管理过程中各系统相对孤立的固有约束,将控制系统、监控系统、运维管理系统等融为一体化平台,从而使水厂的智慧化运营、管理、服务能够更为系统完整。
(一)全国矿产利用现状调查项目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巨大变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强度开,我国矿产储量的数量、结构和开发利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底不清,严重制约着国家管理和重大决策。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国土部部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国情调查工程。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铝土矿等28种重要矿产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矿产家底,搭建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经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人4年的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核查,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1.创新技术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种重要矿产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家底,为提升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实基础
(1)制定了矿区核查、数据库建设、省级汇总、全国汇总等5个技术要求,保证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可靠性。
(2)针对原储量库中以矿区、矿权、矿山为上表单位,造成矿区范围重叠、交叉或遗漏等混乱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压旧、不重不漏”的原则,从矿区历次勘探报告的对析着手,理清了矿权、上表矿区及矿体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重新划分矿区,保证了矿区不重叠和全覆盖。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年报.2013
(3)确立以块段为基本数据集单元、矿权为核查单元、矿区为统计单元的矿区核查技术原则,首次从微观到宏观,系统理清了每一个矿区累计查明、消耗、保有、压覆、占用、未占用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及其空间分布,全面理清了家底,保证了核查结果的可靠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万多个矿区数十年来形成的10多万份原始勘查和矿山生产报告。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资料分析与现场核查,系统清理了历次勘查、开和储量登记统计中存在的虚报、错报、误报、重复上表和挂账等导致储量表虚高不实的问题,挤掉了储量的水分。
(5)通过对未上表、漏上表、尾矿和堆置场等储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据工业指标变化重新估算,发掘出大量新增储量。
(6)查明了我国28个矿种占用、未占用储量的数量、品质和详细空间分布。
(7)以块段为基本单元,对全国6884个煤炭核查区的14种煤类、硫分、灰分进行了系统核查,并按国家、省、矿区3个层次编制分布图,为国家及各省煤炭规划、开发、保护及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从原始勘查报告入手,对2002—2009年找煤阶段提交的7800亿吨量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其实际已达到333级别,从而使我国煤炭保有量达到20000亿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煤炭的保障能力。
(8)为更加客观地反映保有矿产储量的实际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储量(国家储量)概念和测算模型,并从矿区级别逐一测算了25个矿种可回收储量。按照测算出的可回收储量,我国矿产的国际地位将显著提升。
(9)基于以块段为基本数据单元的核查成果数据库,首次建立我国25个矿种矿区—省级—全国等多层级矿产品位—吨位模型,查清了我国矿产品质的分布规律,为矿产技术经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以自身内部参量为依据,通过地质条件、禀赋和技术经济指标类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吨位模型及煤炭概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为井田煤炭评价和煤炭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全国矿产储量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示意图
全国矿产利用现状调查矿区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班
2.首次建立全国矿产空间数据库和矿产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以及实施“一张图管矿”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于GIS技术的矿产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数据模型设计用矿区套合图、工程分布图、储量估算图、储量利用现状图和矿区储量数据库的“四图一库”结构,实现了储量管理从以矿山为最小数据单位、按“矿山→矿区”模式的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以块段为最小数据单位、按“块段→矿体→矿山→矿区”模式的二维半空间数据进行双向储量数据管理的飞跃。数据库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含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数据量达3000GB。
(2)首次通过GIS空间图形方式对矿产储量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分类和图示定位表达,为矿政部门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国矿区储量利用的实际情况,把矿区储量利用现状分为已占用保有、已占用空、已占用压覆、已占用损失及未占用保有、未占用空、未占用压覆、未占用损失、未占用残留9大类;首次按统一分类编制了全国、省、矿区3个层次的储量利用现状图,彻底解决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矿产利用状况不清和无法精确定位问题。
(3)融合全球三维基础地质地理底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矿区储量GIS专题数据,实现全国—矿集区—矿区—矿体—块段的多级导航、空间查询、储量数据汇总统计、煤质煤类分类统计、自动成图成表、矿区三维可视化等功能;自动生成矿区—省—全国不同层级的品位—吨位模型、煤类—吨位模型、铝硅比—吨位模型;设计储量计算边界提取“凸包算法”及程序,首次获取每个矿区矿体最大外边界精确坐标。设计完成矿山动态监测图形空间数据规范和储量电子台账管理子系统,可追溯保有、空、损失的演变过程和空间位置,实现矿山储量动态监测,为实施“一张图管矿”奠定坚实基础。
(4)用B/S、C/S双重系统架构,在核查和储量动态监管过程中从矿区级数据库建库到省级汇总、全国汇总,针对不同工作阶段开发了不同级别的系统平台,实现储量数据逐级汇总上报及质量检查;通过基于点对点数据传输算法,实现矿山→县→地市→省→国家储量动态监测数据的多层级传输和电子审批功能,实现了储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计算机化。
3.对我国矿产国情的新认识
(1)核查后全国轻稀土保有储量翻了一番,重稀土储量减少62.6%,应对稀土按配分进行精细化管理。
(2)核查后锡、锑、萤石保有储量大幅减少,优势地位岌岌可危。应大力加强勘查,有效调控开总量,维护优势地位。
(3)铁矿、铝土矿、煤炭等占用率不高或占而不,制约着供应能力提升。一是要从“给矿权配”向“以设矿权”的管理思路转变。各级应根据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环境容量,合理配置未占用,盘活存量;二是引导超量占用的企业扩大产能,有效提高国内供应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矿产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矿产储量分布格局明显变化,对生产力布局和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一些矿种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例如,内蒙古轻稀土占全国稀土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5%,广东省取代江西省成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云南、西藏、甘肃等西部地区锑矿储量地位明显上升;二是内蒙古、云南等省(自治区)矿产种类丰富,保有储量大,在我国供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5)科学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实基础。铁矿找矿勘查应鼓励找寻富矿和浅部矿,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矿勘查,不支持境外铁矿草根勘查和绿地项目;煤炭的勘查重点是提高规划矿区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开展找矿;加强重稀土、锡、锑等传统优势矿产的找矿勘查力度,维护我国矿产的优势地位。
这些认识对我国战略、规划、政策、产业布局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裴荣富、梅燕雄、戴自希、张金良、瞿泓滢、叶锦华、朱谷昌、龚羽飞、吴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了具有国际权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
用在矿床储量排序基础上的线性趋势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储量下限值,具有客观实用性。根据该方法确定的世界22种矿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储量标准(下限值),经世界地质图委员会认可,成为国际用的全球标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比世界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22种矿产、1285个主要矿床数据,从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编号、矿床名称、国家、洲、经度、纬度、矿种、储量、类别、状态、主岩、类型、规模、成矿时代、成因、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域、成矿区带等19个主要属性。
2.以世界地质图委员会为国际合作平台,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并开展全球成矿规律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前寒武纪地块、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构造带、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沉积盆地、显生宙造山带、新生代风化壳5类地质构造背景和39种地质构造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背景—环境分类体系。
裴荣富院士(左2)与国外同行交换看法
项目研讨会
在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上,标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矿种、成因类型、规模、成矿时代等主要属性,圈定全球成矿单元界线。其中,编图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钨、锡、钼、汞、锑、金、银、磷、钾盐、金刚石22种;成因类型划分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复杂成因(叠生)矿床,进一步划分为33个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划分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两级;成矿时代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矿单元划分为4个成矿域、21个巨型成矿区带。
3.根据大陆裂解增生、大洋开启闭合、洋陆相互作用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4大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深化全球成矿规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和北美、格陵兰、欧洲、乌拉尔—蒙古、西伯利亚、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地中海、西亚、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东亚、伊里安—新西兰、南极等20多个巨型成矿区带,具有全球普适性,推动和发展了全球成矿学。
提出地球物质系统的统一性决定了全球成矿作用的统一性。首先,地壳产出的各种矿床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4类成矿作用,即岩浆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叠生成矿作用;其次,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矿作用强度不断增强,成矿作用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继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成矿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矿域而言,劳亚成矿域和冈瓦纳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均较复杂,以前寒武纪地块及叠加其上的显生宙沉积盆地和构造带为主,成矿作用贯穿整个地质时代。劳亚成矿域以天然气、煤炭、铁、钾盐、石油、铀、锰、铬、铅锌、镍、钨、钼、锑、金、银、磷、金刚石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冈瓦纳成矿域以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金刚石、铅锌、铜、镍、铁、金、铬、锡、铀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为主。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比较简单,以显生宙造山带为主,成矿时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前者以锡、钾盐、铅锌、铝土矿、铜钼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后者以铜、钼、金、银、镍、钨、锡、铅锌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
提出成矿偏在性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偏爱产在某一特定地质背景和它们现存的构造位置上,它们对成矿区域、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和成矿背景均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
提出异常成矿作用的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常规成矿作用(过程)中受特定地质激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有关。“氧大气变态”(过氧)和“还原大气变态”(缺氧)等重大是促发隐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层圈不谐调运动导致的构造圈热侵蚀引发大规模构造岩浆则是显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主因。
4.在编图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主要类型矿产和各大洲矿产进行了战略评价,研究探讨了我国矿产战略问题
根据静态保证年限(储产比)和查明率分析,世界矿产非常丰富,潜力很大。在22种主要矿产中,静态保证年限大于100年的矿产有煤炭、锰、钾盐、铁、磷、铬、铝、钼、镍、铀、钨11种,静态保证年限为50~100年的矿产有天然气、铜、石油、铅锌5种,静态保证年限为10~50年的矿产有锡、锑、金、银、金刚石、汞6种;查明率大于50%的矿产有钼、铜、石油3种,查明率为30%~50%的矿产有锰、天然气、金刚石、铁、煤炭、铝、锑、铀、钨、汞、锡、金12种,查明率为5%~30%的矿产有铬、银、磷、铅锌、镍、钾盐7种。
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矿产特色,指出我国虽然是世界矿产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矿产的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矿产不足,大宗矿产短缺,克服的瓶颈约束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产生强劲需求决定了立足国内矿产的同时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矿产,以矿产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矿产编图过程中,通过8年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及其成矿图分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茨基博物馆、阿根廷地质和矿产研究所、伊朗地质调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机关、行业协会、地质院校、科研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矿业企业的应用情况表明,该项成果不仅为在国家层面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境外矿产勘查开发、部署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从全球宏观视野破解我国矿产难题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和科学指导,而且对具体的院校、企事业单位学习世界矿床地质、掌握全球矿产状况、部署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指导海外投资并购决策与开发选区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将对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说明书
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即将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英文版),使该项成果的应用扩展到全球地质学领域,在发展全球成矿学、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等方面发挥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张作衡、裴荣富、段焕春、符巩固、李永峰、王义天、谢桂青、余金杰、张长青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鑫达地质矿产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项目以广泛的野外调查为基础,用现代成矿学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的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厘定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查明这些矿床的成矿环境、控矿要素和分布规律,总结出区域成矿规律,开展矿床模型研究,指导区域找矿勘查部署和潜力评价工作。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工作进展具体如下:
1.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典型矿床作为考虑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国主要矿床模型,编写完成了《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本项目置于国际平台,结合我国矿产特点,充分吸收了近15年来我国在矿床学及成矿环境和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针对部分矿床、矿集区和成矿区带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模型进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矿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考虑,首先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其次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最后典型矿床作为考虑要素。以我国最主要7类金属矿床,即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与中酸性花岗质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铁钼矿床,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以海相火山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碳酸盐岩溶矿的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和金矿床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一系列影响建模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了解剖研究,为建立客观和合理的矿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成果为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开展特定的矿产及其组合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目共计完成了26组矿产110个矿床模型研究和编写,把我国矿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实了矿床理论。
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
2.通过一批典型矿床深入研究,确认了矿床新类型,建立了一批矿床新模型,丰富了成矿理论,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
(1)确定石居里为我国首例与海底喷流有关的塞浦路斯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与地幔柱有关的后碰撞环境铜镍矿新矿床模型。
(3)首次提出胶东金矿集中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金矿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5)建立了华南下寒武统底部黑色岩系中钼镍多金属矿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床模型,但在矿集区尺度矿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属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项目在秦岭、长江中下游和德兴等开展了矿集区尺度模型研究,为成矿预测和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内外专家通过对小尺度典型矿床的解剖研究,从成矿过程和成矿元素及围岩蚀变分带入手,提出矿床模型,如斑岩铜矿模型。通过大尺度成矿区带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型,为找矿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思维,针对典型矿集区开展研究,探讨了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的有机联系,创新性地建立了3类矿床组合模型。每个矿床组合模型表明在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互为找矿指示,可以直接指导深部和隐伏矿的找矿勘查,并取得多项找矿预测成功范例。
(1)东秦岭栾川和付店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钼矿+脉状铅锌银金矿的矿床模型。
(2)华南德兴矿集区斑岩铜矿+脉状铅锌+金矿的矿床模型。
(3)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层控铜金矿的矿床模型。
4.响应“走出去”和“两种市场、两种”的国家战略决策,比较全面系统地编著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介绍了当今国际上主要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有效地引导我国企业在国外按照国际思维开展找矿评价
为了更加切实地为我国矿产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本项目通过大量国外文献资料的详细综合研究,首次从成矿构造背景、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勘查发现简史,以及对找矿勘查的启示等理论研究和找矿应用两个方面对国外重要类型矿床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梳理。本次工作共选择了国外造山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黑色岩系型矿床、砂岩型铀矿床、红土型镍矿床、红土型铝土矿床等13种重要类型矿床。以该成果为蓝本,编著出版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一书,这一成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关管理部门、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以及地质院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5.项目专家在地勘单位、矿山、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了120多次有关运用矿床模型开展找矿勘查的学术报告,并依托项目出版两本专著,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门和矿山企业的重视,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交流,并应邀参加了一系列专题汇报,到找矿勘查现场进行实地切磋,结合找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编撰的《中国矿床模型概论》和《国外主要类型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两本图书,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矿床学及地质勘查工作者的欢迎。总印数为6000册,是近年来地质领域及研究成果类专著出版中印数最多的书籍,截至2013年3月底,销售量近4000册,被认为是近年来科技书籍中的热销书,而且销售情况依然处于上升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依托地质调查项目“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点基金项目(40434011)等发表的学术论文74篇,在SCI数据库中被收录33篇,在CSCD数据库中被收录36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计论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博士后5人、博士8人、硕士25人,目前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数继续从事金属矿床模型研究及找矿勘查工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