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风险评估报告最新版_天然气调价机制
1.如何构建建筑行业的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2.疫情发生后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报告病例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什么联防联控机制
3.桐乡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4.如何理解风险管理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5.什么是国际联动机制,在防御自然灾害的情境里,具体又是什么意思?
6.如何推进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设
7.如何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摘要本文就内部审计为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参与原因;运作过程内部审计准则第16号具体准则——风险管理审计,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要对组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与评价,表明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方向。该项具体准则明确: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一、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因(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内部审计必须对企业经营资源运动的合标性进行全程跟踪审计,把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作为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内部审计目前已由外在介入型逐步发展为内在融入型,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它已成为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风险前瞻的岸望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因此,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企业发展必然的内在需求。(二)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要求参与企业风险管理1.内部审计的定义包含了风险管理内容内部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控制和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从中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范围已延伸到风险管理,认为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施的内部审计才能称之为风险管理审计,“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成为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领域,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是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2.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内部审计定位和角色的不断改变,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的诊断师,由于在经营中风险的必然存在性,使得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风险,并利用一切手段去避免、降低它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能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经营的方向,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从风险管理的定义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方法,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它的目标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的。从内部审计的定义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内部审计部门经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之后,能够对企业的运营提出富有价值的见解,从而被企业管理者采纳,因此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还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企业增值的目的。由此可见,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在其目标上是相一致的。(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优势1.独立性优势内部审计不参与企业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因此不对各项业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承担直接责任,其相对超脱的地位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内在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实施审计检查程序发表的审计意见可以直达企业的管理高层,具有相对客观的基础。2.综合性优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综合性部门,其审计范围覆盖着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掌握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企业的风险潜藏在各个方面,风险管理需要从全局角度对风险的影响大小、轻重缓急进行综合评估,协调各方面风险管理的行动。内部审计具有从全局考虑分析判断风险的综合性优势,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的系统性、专业性监督检查和评价,权衡企业实施风险防范和效益成本的利弊,在风险与收益比较中研究风险管理的定位。3.连续性优势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由于长期在企业内部工作,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更为了解,对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更便于做深入的调查,对企业风险的转化影响、风险管理措施效果等更便于进行连续的跟踪,对风险管理进行循环的连续性监控,而且内部审计长期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所掌握的风险管理信息和经验,会对不断深化企业风险管理和节约管理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员工,是最终利益的相关者,他们会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和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更具有责任感。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运作过程(一)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企业在制订风险管理方案时,应将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的建立与防范中,主要责任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认定,并评价其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报告并提出管理建议,以此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首要角色是监督者;其次才是咨询服务者,它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的角色。当然,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在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可以向管理层提出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即建议者;在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初期,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很大的协调作用,此即协调者;而当企业风险管理逐步成熟、运作稳定以后,内部审计就转化为监督者和咨询者。(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1.能够客观地对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进行检查与评价从风险的形成与影响后果等特性,不难看出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如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者疏于风险管理,可能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要由整个企业承担。因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缺失道德风险,而这种风险不是由它们来承担行为责任。又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者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等需要从全局考虑。内部审计由于不参与企业经营的具体业务活动,它是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的,因而它可以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将风险评估的意见直接报告给董事会或经营管理层,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意见的重视程度,保证其他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的高效运营。2.能够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在企业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如果企业尚未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提请管理层注意这种情况,并同时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意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开发适合企业特点的自我评估工具,以提醒管理层注意到目标、风险、控制的关系,帮助管理层将生产经营与风险管理更好地结合;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协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系统。3.能够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防止控制过度或不足的缺陷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企业根据目标和所能承受的风险,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对现代内部控制的评估焦点在于强调风险并评估具体的风险管理活动。控制过度容易导致效率不高,控制不足容易导致舞弊行为的产生。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并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4.能够发挥反馈作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预警作用由于风险是面向未来的,是直接与企业的战略及经营目标相关联的,因此以风险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内部审计,能够以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达到更高效率的控制。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能动性及增值目标,并且将事后的反馈扩展到内部控制建立前以及实施时的协助与促进,帮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产生预警功能,从而达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反馈作用。(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1.转变观念,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内部审计应由过去的控制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渡,由被动地承受审计风险,到主动地控制审计风险,将工作程序转向“确定目标、评估风险、管理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参与风险管理写入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心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估,使审计报告将目前的控制与策略计划和风险评估连接进来,有效地管理企业风险。2.要把企业风险管理融入日常审计项目中企业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一次审计中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是不可能的,因此内部审计须在每一次的日常审计项目中,增强风险意识,引入风险审计的观念和方法,充分揭示和评价企业特定审计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使企业管理者对此风险给予重视并采取措施化解和控制。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企业经营负责人在任期内发生的重大投资、债务重组、重点工程建设等活动会对今后产生重大影响,任期内发生的经济纠纷或重要的管理缺陷也不一定会在其任期内体现,对此,内部审计就应作出必要的风险评价,一方面划清前后任的经济责任,一方面帮助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3.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监督检查当一个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其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内部审计就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监督或再管理,是其参与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内部审计可以实施各种专项检查,监督检查企业相关风险管理的各个风险控制点,评价预防风险的各项工作是否到位、评价降低风险的有关措施是否有效、评价风险的变化程度等等,从而对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提出意见。内部审计还可以对已经显现甚至出现损失的风险进行检查分析,发现和反映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缺陷,如风险管理责任不清、部门间协调不足、风险防范资源不足等。4.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督导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需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内部审计督导制度,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同时必须强调督导是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的,它包括对审计方案的制订及修订、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报告的撰写等。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观判断行为,在督导工作中要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5.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建立一支与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具有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队伍,才能起到有效防范风险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审计监督管理者,也应是一名合格的风险管理者,既要掌握和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作状况,又要关心企业外部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趋势、行业的特点和技术的发展等。因此,一方面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组合,不能局限于财会专业,要吸收外部专家、管理顾问、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另一方面应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为开展风险管理奠定基础。综上可知,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必要的一门管理课程,风险的存在对企业既是一种存在危险的可能性,但也会是一种带来收益的机遇。每一个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现实,重视风险,把风险管理视为日常经营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把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行为融入到日常审计工作中,使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能够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如何构建建筑行业的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对能源矿产资源实行全面资产化管理是建立资源利用补偿机制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都是按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因此首先要将资源商品化、价值化,人们在消费资源时才可能按其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才能真正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经济补偿。所以,要建立能源矿产资源利用经济补偿机制,就得实现能源矿产资源的价值化和商品化,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全面的资产化管理。
7.1.1 推进能源矿产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化进程
目前,我国能源矿产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能源矿产资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还未建立。为此,国家应加快推进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化进程,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合理制定资源性产品价格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能源矿产资源价格“双轨制”并轨的步伐,不断扩大招标、拍卖和挂牌等市场竞争性强的能源矿产资源出让方式的使用范围,通过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尽可能缩小“双轨制”的价格落差。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开发的价格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使资源价格可以反映资源开采和利用的损耗,这样资源输出区域就能获得租金,有效地用于投资,为今后的经济发展积累充足的资本。
在推进能源矿产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化进程中,需要不断强化政府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逐渐淡化和弱化政府作为资源直接经营者和交易者的角色。政府要逐步与国有资源性资产经营相分离,把着力点放在资源交易过程中相关税费收入的获取上。政府不再直接经营国有资源性资产,而是通过对国有资源性资产授权经营的方式交由市场运作。不断强化政府的监管者角色,通过市场监管和价格监管,防止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凭借国有资源的“垄断性经营”获取垄断定价和垄断暴利。政府不宜再凭借强制力直接介入资源的交易,而由资源交易双方通过市场进行直接谈判和交易,政府只是作为“第三方”负责制定市场交易规则,监督市场交易行为,提供市场交易服务,维护好市场交易环境和秩序。
7.1.2 完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矿产资源的定价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还不完善,没有与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动接轨。为此,国家应采取以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利益分配调节机制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改革。按照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方向和原则,建立既能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状况、生产成本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在内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石油产业上下游合理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相关行业的价格关联机制和对部分弱势行业与弱势群体的补贴机制。逐步提高天然气价格,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的价格关系,建立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调整的机制,促进天然气行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建立市场化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煤炭价格形成的干预,建立科学的煤炭成本核算体系,全面反映煤炭的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煤电价格的良性互动。
7.1.3 完善矿产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机制
市场化是资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源产权交易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建立了矿业权的有偿使用制度,但由于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的程度不高,还不能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益。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产权经济价值最大化为目的,把资源产权实现的各个环节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使资源产权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由于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矿产资源产权市场交易需要通过资源产权中介体系和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来实现。因此,必须强化对矿产资源产权交易的规范化管理,完善矿产资源产权中介服务,加强矿产资源产权中介服务支持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矿产资源产权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交易全球化。规范矿产资源产权经纪人的培训、考核、管理,促进统一、开放、有序的矿产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中介体系的形成。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矿产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实现矿产资源产权信息共享,降低矿产资源产权的交易成本,提高能源矿产资源产权的资源配置效率。
对矿产资源所在地进行合理补偿是建立在对矿产资源产权价值评估的基础上,矿产资源产权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与矿产资源产权各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建立矿业权价格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各种定价方法、定价模型和定价工具科学合理地确定矿产资源产权价值。加强探矿权、采矿权评估制度建设,规范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对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和评估行为加强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估矿业权价格。全面考虑矿产资源产权价值实现过程中所涉及的各利益主体,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机制,降低能源矿产资源产权价值实现的交易成本,实现能源矿产资源产权市场的高效资源配置功能。
7.1.4 加快矿业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的明确为资源交易制度和资源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归国家,资源国家所有并不意味着仅仅是中央所有,资源地和资源地的人民作为国家的一部分,他们也应当成为资源的所有权主体,也应当分享资源开发的收益。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中应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应有的地位,尤其需要考虑资源所在地及其居民的利益,寻求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的综合平衡。[90]为此,要改变往日的垂直管理体系,将矿产资源收益按照国家所有权、企业产权、地方产权和自然人产权进行分解,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当地居民按照各自在资源产权中所占的比例入股,组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打破中央企业和合作企业垄断资源开发经营权的局面,促进资源开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通过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资源地政府可以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决定自行开发或引资开发。国家和资源地居民在各自持股范围内自主支配产品或享受开发收益。这样既可以在保证国家和企业收益的基础上,使地方政府和矿产资源赋存地居民获得合理的收益,从根本上减少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冲突、磨擦和短视行为,又可将资源开发与属地经济挂起钩来,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疫情发生后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报告病例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什么联防联控机制
随着风险管理的理论丰富和实践发展,人们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认为,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是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动态过程,应对风险进行系统控制,以减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工程建设具有参与方关系复杂、风险责任主体模糊等特点,在风险管理往往呈现出各自为政、矛盾交织的特征。而错综复杂的风险可能相互叠加而放大,抑或相互抵消而减少——不同于传统风险管理,全方位风险管理要求打破条块分割的单个风险管理模式,变被动的风险转移、规避为积极的风险控制、优化。
从风险管理涉及的方面看,建设工程全方位风险管理的宏观策略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三种。
1、行政手段
作为建筑市场的建设者和完善者,政府在建设工程全方位风险管理中的主要责任是明确工程参建各方权责,并通过平衡参建主体权、责、利全面增强风险意识。
政府引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管理已实现了从行政命令和指令的方式向制度和法规管理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已通过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建立起由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和竣工验收备案制等组成的风险管理体系。成熟和规范的建筑市场通常以标准化合同实现对于市场主体的管理,未来政府还可通过完善标准化合同,保证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市场交易的成熟化。
责任追究:在风险管理引导外,风险责任追究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如住建部2014年印发的《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强化了工程参建单位的主体责任,通过落实责任制和追究制确保质量责任可追溯、质量风险可控制。随着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进一步厘清,未来政府将回归监督责任的主体地位,如设立“黑名单”制度实现对承包商资质的有效控制、健全招投标程序实现建筑交易的效率提升,而将市场中的风险交由市场解决。
2、经济手段
随着建筑业的市场化进程,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有效解决市场经济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成为了建筑业发展的必然命题。
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主要依托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与现场联动的闭环管理。当前,最低价中标法中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及“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状况不影响企业的市场业务开展”等现状,都向建筑市场提出了优化闭环管理要求:只有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机制、“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间的约束机制,建筑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契约订立中的自由原则、契约执行中的诚信原则、契约损害中的赔偿原则实现亟需行业诚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事实上,市场竞争规则、市场闭环管理也以信用体系为依托,换言之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诚信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工程保险的浮动费率机制也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如被全球广泛采用的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就对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师的风险及必须投保的险种进行了明确规定,差别化浮动保费也得以通过经济方式倒逼投保人守信履约。
3、技术手段
为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管理,各方在履行风险监管和主体责任时还应掌握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
工程参建各方应尽可能选择较经济、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或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参建阶段的风险情况进行收集和保存,由相关风险承担及管理方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也可以通过购买工程保险转移风险,而后由保险公司引入独立的工程保险技术机构进行风险管控,如在工程质量保险的承保过程中与建筑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合作实施风险管理。
对于工程保险技术机构而言,风险管理技术包括勘察设计保险技术、招投标保险技术、施工履约保险技术、工程质量保险技术以及工程安全保险技术,在此基础上方能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控制、风险预警、事后鉴定评估机制。
作为风险管理的国际惯例,工程保险的广泛运用是风险管理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工程保险技术机构作为其中关键的技术力量,也能辅助浮动费率机制的运转:针对投保企业和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给出建议承保费率,对于风险较大的投保企业还能予以拒保。
用行政方法管理建筑,是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风险一种方法;与此同时也要运用经济杠杆以制约、影响和引导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另外,技术力量也是风险管理效率保证的前提。在行政、经济、技术三个手段的共同作用下,建设工程全方位风险管理才卓有成效。
桐乡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疫情发生后,应立即激活指挥体系,迅速完成常态和应急机制转换,以地(市)为单位成立前线指挥中心,省、市、县联防联控机制协同联动,扁平化运行,统筹调度资源,果断采取应对处置措施。
1、确诊病例。确诊后应在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2、疑似病例。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集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复核,期间单人单间隔离,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3、无症状感染者。参照轻型病例进行管理,在方舱医院进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6天和第7天采集鼻咽拭子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如两次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界限值为40,下同),或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界限值低于35,下同),可解除在方舱医院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继续在方舱医院集中隔离至满足出舱标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做好病情监测,符合确诊病例诊断标准后,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应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4、出院(舱)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既往感染者出院(舱)后,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检测Ct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如核酸检测Ct值<35,结合病程、Ct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如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如核酸检测Ct值≥35,无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控。
如核酸检测Ct值<35,应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
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疫情,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黎川县人民政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如何理解风险管理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根据上述目标和总体要求,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编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着力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构筑现代产业体系。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推进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稳定全市粮食生产面积,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积极实施精品农业示范基地提升工程,加快石门等地的高新农业区培育建设;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作用,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服务组织,新增订单农业1万亩、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新建改造农村综合服务社15家;强化农业标准制度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只、绿色食品3只;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提高流转土地利用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加快推动工业调整转型。加快毛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扶持发展皮鞋、蚕丝品、家纺等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化纤、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特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继续实施“百家工业企业培育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0家、亿元企业10家。加强服务业组织评价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濮院童装市场和崇福皮毛市场配套区建设,加大对振东市场集聚区的培育引导力度,建成振东市场物流场站;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强调研谋划,着力将乌镇打造成国际级旅游综合体,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与市场互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亿元;办好第十届菊花节;加快东兴商厦、香港城等商贸设施的改造提升步伐,推进特色街区和农村、社区商业网点建设,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下乡,推进商贸连锁业发展,丰富餐饮休闲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研发中心3家。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创中心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抓好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毛针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申报筹建工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抓好中科院新能源中心和台湾大学新能源中心科技项目的引进和转化。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支持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开展各类质量体系认证,新增省级以上名牌3只、著名商标5件,完成专利申请1000件、授权600件。鼓励扶持企业上市,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技能型、创新型、经营管理型人才,提高我市人才总量和层次,全年引进各类人才3500名以上。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实施“项目推进年”,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新凤鸣集团年产36万吨熔体直纺、新澳集团15000锭紧密纺生产线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切实抓好桐乡汽车商贸城、四季汇二期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积极实施城市防洪四期、丁家桥港环境治理工程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前期推进、资金安排和项目管理,积极做好项目筛选、储备、论证和申报工作。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引导和管理,推进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试点。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深入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全年实施土地开发整理6000亩、建设用地复垦3000亩,新增建设用地3500亩以上。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园区建设、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新增贷款60亿元以上;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积极引进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全力拓展发展平台。把平台建设作为加快产业升级、推进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统筹安排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明确规划定位和功能布局,集中力量建设经济开发区、濮院针织产业园区、崇福经济区、高桥新区、临杭经济区五大发展平台,集约发展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全市工业区新增开发面积6000亩,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以上。加快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基本完成新能源产业园征迁;抓好濮院针织产业园区纺织产业集聚区及高新技术区建设;推动崇福经济区皮草产业园集聚提升;健全开发管理体制机制,启动高桥新区站前区、临杭经济区中心区开发建设。加快镇、街道工业区整合提升,推进“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综合发展水平。
(二)以优化环境为发展保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提升中心城区形象。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中心城区发展格局。有序推动“五区联动”开发建设,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康泾塘东岸永宁段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抓好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试点,继续开展开放式小区封闭改造,培育发展物业管理;抓好市区绿化改造。深化城市“畅通工程”,优化交通组织,整合市区公共停车资源,缓解市区停车压力。全面实施“数字城管”,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鼓励外拓建筑业市场,稳定和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推进“两新”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新市镇、新社区建设规划,深入实施龙翔街道“两分两换”试点,全年启动33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完成农房改造集聚任务。深入推进扩权强镇,实施一批新市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项目,重点抓好濮院镇、洲泉镇和经济开发区的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新一轮“1+X”规划点延伸。完善河道保洁等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村庄整治成果,实施“1+X”规划点区域内30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提升工程,建设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3个。培育农村创业发展平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健全城乡交通网络,完成崇硖公路高桥段改建、桐德公路石门至河山段改建等工程,抓好钱江通道北接线一期征迁,开工建设科洲公路大麻至洲泉段,加快东宗线航道二期改建工程。完善高铁交通配套设施,完成高桥至火车站公路改建工程,启动世纪大道延伸段工程,保障高铁桐乡段顺利建设。推进电网电压序列优化试点,重点实施500千伏桐乡变、220千伏安兴变和110千伏浮石变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提高城乡供电能力,稳定供用电秩序;完善城乡供水、供气、供热、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网络,启动市区至屠甸、乌镇次高压天然气管线工程,推进自来水二、三级管网改造,逐步推行城乡供水同网同价。
抓好生态环境治理。继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生态市创建成果,做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项工作,推进城乡一体绿化网络建设。加强用能监管,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非生产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深入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抓好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对制革、印染、化工等行业的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创建清洁生产企业8家。基本完成污水处理收集系统及尾水外排工程,加快推进污水入网工作。落实养殖业污染防治长效监管机制,推广畜禽生态化养殖模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积极探索并论证市外引水工程,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三)以开放带动为重要举措,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招商资源,打造桐乡整体招商品牌。创新招商方式,切实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主导作用,积极鼓励现有企业对外合作、合资,把引进资金、技术、品牌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实效。强化招商选资,注重项目投资强度、吸纳就业、财税贡献等要素的论证,重点加强世界500强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的招商力度,引进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5个。坚持内外资并举,引进市外内资30亿元。实行招商引资工作差异化考核,推进招商队伍建设,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动出口稳定增长。培育壮大各类外贸经营主体,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出口品牌,调整优化外贸结构,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实现进出口总值21.6亿美元,其中出口15亿美元。充分发挥海关、商检等办事机构服务职能和展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出口风险预警预测,健全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应对贸易壁垒的联动机制。鼓励企业赴境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开发资源,全年实现境外投资3000万美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三项政务改革,推动便民服务机构向镇村延伸。稳步推进医改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行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成城市公交公车公营改革,年内取消市域范围二级及以下公路收费。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开展新一轮生猪屠宰点调整撤并工作。
扎实推进区域合作。加快接轨上海步伐,积极开展与上海在市场、旅游、农副产品等方面的对接,做好“世博经济”文章。加快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推进与杭州在城际公交等跨区域项目的合作建设,增强符合我市产业导向杭迁企业的转移承接能力。积极做好对口支援与“山海协作”工作,全面完成援建青川县蒿溪乡的各项任务。
(四)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扶持学前教育,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高新课改,初升高比例保持在97%以上。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完成桐高改扩建工程和二中、八中迁建工程,实施乌镇中学、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和实验幼儿园城北分园新建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新居民子女教育水平,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谐文化、创新文化,引导发展企业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市文化中心和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继续做好广场文化和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认真办好“子恺杯”第八届中国漫画大赛、首届丰子恺漫画艺术节和第四届群众文艺“菊花奖”评选活动。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传承工作。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高质量做好第14届省运会有关赛事项目服务工作。
加快发展卫生等事业。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健康城市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保障机制,统筹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市一院、洲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加快康慈医院二期建设,启动大麻、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扎实开展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深化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加快市计生指导站标准化建设。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完善新居民服务管理。认真抓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二轮修志工作。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加快发展科普、史志、广电、统计、通信、邮政、气象等事业。继续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民防、双拥共建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老龄事业发展。
(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城乡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多渠道增加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强化欠薪防范和处置,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强化社会保障。健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五险合征”工作,进一步提高各类保险参保率。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切实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和救灾救济活动,加大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力度,切实改善各类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开展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建设。
推进平安建设。强化综治基层基础,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社会管理秩序和影响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平安桐乡”建设;全力做好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工程有关工作。积极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面实施全员维稳责任制,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认真做好信访、市长电话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构建大调解格局,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各类社会矛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和烟草专卖监管;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继续抓好“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做好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加强对寄卖、担保、投资咨询等行业的指导和管理。全面完成“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和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广泛开展公众诚信教育,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各位代表,我们在全面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实事:就业方面,净增就业岗位7000个,培训各类劳动力80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解决一户。社会保障方面,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确保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按规定领取到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障方面,继续实施150种常用药品同价廉价制度,稳步推进基本药物零差率;提高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人均总筹资标准达到300元。住房保障方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新建经济适用房15000平方米;加大廉租住房制度实施力度,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60户。教育方面,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总工作量的60%;加强新居民子女学校安全管理,扩大新居民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农村环境建设方面,新建农村联网公路2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00座,疏浚河道220公里,整治圩区1.8万亩;建成生态护岸130公里,其中植物护岸80公里;大力实施村庄绿化,新增重点防护林1000亩。文化建设方面,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300场以上,组织广场文艺演出50场以上、**下乡3000场以上;新增群众健身苑点30个。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方面,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布局,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500个,更新城乡公交车39辆,新建城市公交停靠站40个、港湾式候车亭14个。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完成三年企业污水入网计划任务,并规划实施新一轮污水入网计划;大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作。公共安全方面,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重点隐患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危化品企业、居住出租房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安全生产三项指标继续保持零增长。
什么是国际联动机制,在防御自然灾害的情境里,具体又是什么意思?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专业化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实践,探索建立现阶段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机制、税收风险等级排序机制、税收风险应对处置机制。主要包括开展经济税收分析、宏观税收分析、税种行业分析,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微观分析和税收程序性风险分析等,通过人工判断和人机结合的方法准确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并对税收风险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同时在应对策略、应对措施上体现差别,视情况分别采取提示提醒、纳税评估、税收核定、税务稽查等方法,既注重管理和服务的平衡,引导纳税遵从;又体现对高风险纳税人的管理控制,防范税收流失。
二是建立风险分析应对统筹管理机制。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月度分析例会、季度考评通报、责任追究、年度考核等风险管理运行方式,统筹管理风险分析识别、应对处理、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等事宜。每月初,收集各类风险分析报告及相关表格,经召开月度例会研究后,统一整合进行风险排序,统一下达应对任务;每季度末,负责统计、分析、反馈各类风险应对任务完成情况,并经例会研究后,整理下发季度考评通报,同时依据季度考评通报情况,进行责任追究和年度考核。严格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增强协调性、统筹性,防止政出多门,避免多头同种分析、多头下达任务,避免各单位和基层重复劳动以及对纳税人的重复进户、评估、检查。
三是建立专业纳税评估纵向互动机制。不同层级之间的纳税评估专业化团队实行纵向互动。阳新县国税局结合今年机构改革,积极构建了县局、分局两级专业纳税评估格局。具体实施中,根据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结果和纳税人规模、税种不同,确定县局、分局两级评估的不同对象,对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出口退税等多个税种的企业,要求实施多税种联评,避免多次下户、多次评估。一方面,县局评估团队加强对分局评估团队的业务指导,分局评估团队积极配合协助县局组织的纳税评估工作。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反馈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税源管理的措施、建议,相应修正纳税人的历史数据,完善纳税评估模型,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收风险管理的预警规避作用,促进纳税评估与风险分析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县局、分局两级纳税评估中发现偷、骗、抗税案件及时移送稽查局开展税务稽查,决不能以评代查;稽查局在稽查结案后,向移送部门和县局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税源管理工作具体建议和意见,实现以管促查、以查促管之间的互动。
四是建立专业化团队横向联动机制。一方面,风险分析团队之间,进一步落实各自不同种类税收风险的分析职责,利用好月度例会方式,加强沟通和协作,实现数据信息互通共享,提高风险分析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风险应对团队之间,由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利用季度通报、责任追究、年度考核等有效运行方式,及时下达、跟踪指导、严格督促各类风险应对任务完成,积极起好组织协调、中转枢纽的作用;认真做好与税务稽查环节的双向移送、查管联动的紧密衔接、密切配合工作,确保高效协作、顺畅运转。
如何推进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设
现代自然灾害以综合型,复合型的方式袭击着人类,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球性威胁,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道路上的重大障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数据,全球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所居住地区,自1980年以来曾发生过至少一次地震、热带风暴、洪水或旱灾。斐济认为建立全球防灾减灾联动机制,是从根本上推进全球统一防灾,减灾,救灾行动的必由之路。各个国家和政府通过联合国这个平台,建立起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对于落实《兵库宣言》中提出的2005-2015年世界减灾战略目标和行动重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极为惨重的。例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死亡人数超过8万。在2008年,缅甸遭受的强热带风暴袭击,导致13.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中国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8万。此外,欧洲、美国、南亚及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也遭受了洪水、飓风或热带风暴的袭击,损失惨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约占总数的90%。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穷、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对自然灾害破坏规模的影响。在冲突地区或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尤为严重。受南亚地震影响,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100亿美元,2006年约250亿美元,2007年约740多亿美元。2006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过:“近十年来,自然灾害引发的各种灾难夺去了60多万人的生命,使24亿多人受到影响,其中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陷入更深的贫穷,更易受到未来自然灾害的伤害。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须加快努力,减少脆弱性。”中国和亚洲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球将近80%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减灾防灾的任务更为艰巨。
防灾减灾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之一。联合国已经为此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并制定了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减灾机制在印度洋海啸之后得到进一步加强。经历了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后,联合国减灾战略及联合国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更显得意义重大。
(一)联合国的救援和减灾机构
防灾减灾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的一个重要部分。1992年,为了加强联合国对紧急事件和自然灾难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联合国体系内和其他方面的人道主义活动,联合国设立了“人道主义事务部”,并在1998年将其改组为“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该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国际各人道主义救援机构的行动,减轻人类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面临的痛苦,保证人权,促进灾害的防备和预防,并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该机构还负责协调联合国业务机构外地特派团发出的需求评估;发布机构间呼吁,为人道主义援助筹资;组织捐助者会议和后续安排;监测对呼吁的捐助反应;发表捐助报告和了解进展情况,等等。
主管人道事务的副秘书长负责对协调处的领导,并兼任联合国紧急救济协调员。人道主义协调处的决策机构是由联合国各救援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机构间常设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及红新月会等重要的非政府人道救援组织也参与了该委员会的工作。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人道救援政策,进行机构间协调,解决各机构间出现的分歧。此外,联合国还设有“国际减少灾害战略秘书处”,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减灾活动,旨在为全球提供一个共商减灾战略的平台。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在“紧急救援司”之下设有灾害评估协调小组,由各国救灾专家组成,随时待命,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小组专家便可应有关国家要求在数小时内赶赴灾区,对灾情和急需的帮助进行评估,并对救援工作进行协调。“紧急救援司”还设立了应对环境灾害、城市搜救及协调军队和民防力量的救灾部门。此外,在许多易受灾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建立了由驻地协调员领导的联合国各机构国家一级代表组成的联合国灾害管理队,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就地协调救济活动。联合国减灾救灾方面的资金,全部来自会员国和其他方面的自愿捐助。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建立了一项“中央应急基金Central Emergency Response Fund (CERF)”,以便对突发灾害作出快速反应,减轻生命财产损失。
联合国的紧急救援通报机制、人道主义募捐“联合呼吁程序(“The Consolidated Appeals Process,CAP”)以及“中央应急基金”等,是联合国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立了应对灾害的机制,每当世界各地有紧急灾难发生时,联合国救援机构都能迅速介入,展开积极的救援工作。长期以来,联合国在这一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汇集了全球的专业人力与资源,这些资本使联合国能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厅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联合国系统拥有许多人道救援专门机构,救灾架构完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不具备的。”。
(二)联合国的减灾战略与目标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制定和推动减灾战略方面,联合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12月,联合国大会曾通过决议,将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十年的目标之一是鼓励提高国家能力,减少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的状况。减灾十年还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减少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经济破坏和社会混乱。1994年,联合国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减灾世界会议,通过了《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为会员国制定了防灾、备灾、减灾战略。该会议被称为国际减灾的里程碑,《横滨战略》也被称为减灾领域的国际蓝图。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有10项原则,其要点包括:灾害预防和防备对于降低救灾赈济是至关重要的;灾害预防和防备应该被看做是国家、区域、双边、多边和国际各级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发展和加强预防、减少灾害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早期预警以及利用包括广播服务在内的电信手段有效地预警,是灾害预防和防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地方社区、国家政府、区域和国际各级参与的情况下,预防性措施才会取得最好效果;通过对整个社区进行适当教育和培训,采用侧重目标群体的适当发展设计和发展格局,才能降低脆弱度。
在2005年日本兵库世界减灾问题国际会议上,168个国家年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框架》,对《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进行了更新,确定了2005~2015年的世界减灾战略目标和行动重点。《兵库行动框架》进一步强调应使减灾观念纳入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中,加强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应对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提高减灾能力,降低灾后重建阶段的风险。联合国希望“行动框架将会有助于降低未来10年全球蒙受自然灾害的风险,使10年后的世界更安全,并有可能使未来10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比过去10年降低一半。”
《兵库行动框架》为2005~2015年全球减灾工作确立了战略目标和5个行动重点。这些重点分别是:①确保减灾成为各国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之一;②识别、评估和监测灾害风险,增强早期预警能力;③利用知识、创新和教育在各级机构中培养安全和抗灾意识,在各个层面上营造注重安全和抗灾的文化;④减少潜在的灾害危险因素;⑤增强准备能力,确保对灾害作出有效反应。《宣言》和《框架》强调必须在一切层面,包括从个人到国际一级,培养防灾抗灾的氛围,并推动制定与之相关的、属于必要投资性质的灾前战略,通过降低社会的脆弱度缓解各种危害带来的苦难。必须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预警系统,开展风险评估、教育和采取其他主动积极的、综合全面的、顾及多种危害和吸收多部门参与的活动,减少未来的风险和降低脆弱度。
《兵库行动框架》提出的预期成果是:“在生命以及社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资产方面大幅度减少灾害损失”。《框架》提出,要实现这一成果,政府、区域组织和国际组织、包括志愿人员在内的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和科学界等所有有关行为者,都必须作出充分的承诺并参与。会议决定通过以下战略目标,包括:更有效地将灾害风险因素纳入各级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规划和方案,同时特别强调防灾、减灾、备灾和降低脆弱性;在各级特别是在社区一级发展和加强各种体制、机制和能力,以便系统地加强针对危害的抗灾能力。同时,系统地将减少风险办法纳入受灾害影响社区的应急准备和恢复方案的设计之中。联合国的减灾战略主要强调减灾、防灾、救援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各个部门和各种行为体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事情。
1989年12月,联合国决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2006~2007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从学校抓起”(Disaster Risk Reduction Begins at School)。设立这一主题的目的主要是强调学校要加强减灾教育,提高校舍的安全性。2008~2009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让医院免于灾害(Hospitals Safe from Disasters)”。秘书长在2008年的国际减灾日致辞中说:在自然灾害格外严重的一年里,在适逢南亚地震三周年之际,在我们对那次灾害以及今年汶川地震和缅甸热带风暴造成的伤亡仍然记忆犹新之际,我们纪念2008年国际减灾日。这个时刻“更适宜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秘书长敦促各国政府和各个部门加强落实《兵库行动框架》,共同致力于减灾防灾“这项生死攸关的任务”。在经历了2008年巨大灾害之后,对灾害多发会员国来说,加强宣传、推广和落实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联合国在减灾领域的经验和资源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救灾援助是多方面的,资金上的援助只是一个方面。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中的一部分便是为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募集救援资金。联合国的中央应急基金自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三年时间里,为65个国家的1000多个项目提供了约9.76亿美元的人道主义基金援助。在2008年(9月截止),77个会员国、一个观察员国和6个民间组织承诺提供4.32亿美元的中央应急基金。在这一年里,中央应急基金已为47个国家提供了2.477亿美元的快速应急捐助,为19个资金不足的国家提供了1.19亿美元援助,一共资助了300多个人道主义项目。
欧洲发达国家是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的主要捐助者。截止到2008年9月,向联合国捐助最多的前20个国家中,除韩国外,其余均为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捐助了50万美元,排第22位。美国捐助了5万美元,排第41位。中国既是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的受援国,也是捐助国。在四川大地震后,联合国向中国提供了价值1700万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灾害发生后从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里调拨的8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在防灾减灾领域,国际援助是多渠道的,联合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援助是通过双边和其他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渠道进行的。联合国能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但这种作用也是有限的。联合国紧急募捐呼吁就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例如,联合国为援助缅甸发起了紧急募捐呼吁,但有接近50%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联合国为防灾减灾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全球层面推动国际减灾战略。作为一个国际减灾平台,联合国在减灾防灾的宣传、动员、教育和交流方面,在灾害评估、监测、通报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方面的优势。例如,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除了发起大规模的捐助和救援行动外,还开展了一系列信息交流、学术研讨、减灾培训、建立国际灾害预警系统等方面的活动。
例如,200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中国民政部、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开展了“灾害风险管理项目”,旨在帮助公众提高防灾意识,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并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伤亡。2008年四川地震发生后,联合国将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和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害中所得出的经验教训用于协助中国的灾后重建工作。联合国减灾秘书处还拟制定《成都减灾纲要》,并在全球推广。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在机构改革中还专门成立了减灾司,将减灾合作升级为重点领域,希望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专长和专业经验开展减灾领域的培训与研讨等。
如何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事关发展全局和生命财产安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牢固树立未雨绸缪、预防为主的思想,切实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一)制度建设。侧重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程序。尽快构建覆盖各级各个方面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强化预案编制质量,增强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明确各专项预案的操作规程,制订操作手册。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明确预案修订、备案、评审、升级与更新制度。逐步建立各级预案库,提高预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狠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二)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各单位是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其有关部门是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机构,应依各自职责负责好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可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统筹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各科室(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职能,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运转枢纽作用。二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管理联系工作机制,研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建立工作例行报告制度。 (三)应对能力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办公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加快制订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并分步实施,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二是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预警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对迟报、漏报甚至谎报、瞒报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设立基层信息员,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要抓紧建设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各种载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三是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充实应急救援队伍,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演习,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四是加大应急处置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程序,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启动相关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措施。五是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要求基层部门针对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经常性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应急安全意识,努力提高职工自救、互救能力,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同时要求基层部门经常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县级单位应该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注重基层应急投入,促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六是抓好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工作。对可能造成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或不稳定因素进行普查登记、分析评估、治理整改和统计汇总。同时建立各类风险隐患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对重大风险隐患,要进行实时监控。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七是统筹管理各类应急资源。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四)培训和宣传。一是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要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教育培训体系,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加强干部职工和应急救援队伍安全知识、处置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确保安全培训普及面达100%,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二是大力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开展有关应急防护知识教育,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开展现场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三是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事件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及时发布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五)组织领导。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度、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将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认真研究和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总结、完善和推广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新经验,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建立并落实应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二是组织动员干部职工群众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要紧紧依靠干部职工群众,动员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动员职工、宣传教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经费,并纳入本级财务年度预算,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建立安全生产经营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四是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有关部门要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作出评价,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形成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分析报告。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相关情况,建立突发事件档案,实现应急管理痕迹化。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决策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言:“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决策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这一系列表述,深刻地揭示了开展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和决策的稳评工作,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展稳评工作的重大意义
对重大项目开展稳评,是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重大项目的风险概率、影响程度和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这既是维稳关口的前移,也是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及社会稳定的保证。
从实践看,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大多数矛盾,与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密切相关。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必须和社会的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在调整政策和出台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妥善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实施重大项目时,必须认真进行科学论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而建立重大事项稳评机制,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妥善解决重大事项实施中的不稳定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推进事项平稳实施。
事关民生的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失误,不仅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会造成党群关系紧张,危及社会稳定。当前,一些不符合群众期待、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所以会出笼,缺失稳评是一个重要原因。建立重大项目稳评机制,为各项决策设置“刚性门槛”,既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也有利于推动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坚持以人为本,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还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决策权的监督,促使领导干部更加谨慎、规范地用权。
当前,群体性事件尤其是重大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其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多与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和企业改制过程中等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决策和行为有关。推行稳评工作,就是提前对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进行过滤,从而提前做好配套措施和优化方案,消除隐患。
总之,建立稳评机制,在重大政策出台前或重大工程项目审批前进行稳评,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有利于全面提升维稳工作,还有利于推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值得大力推广。
开展稳评工作的实践探索
省工程咨询中心是省发改委下属单位。作为省内唯一一家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截至目前,该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内重大项目的稳评咨询任务31项,涉及电力(发电、输电)、铁路和轨道交通、石化、煤矿、市政供热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所完成的各项重大项目稳评结论均被各级政府采纳,实现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工作中,该中心严格按照中省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具体项目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如下经验和体会:
一、基础资料是前提。评估工作前期,收集《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前期工作成果资料以及国家和地方性法规文件;审阅项目前期审批取得的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等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出具的文件以及与本项目有关的相关规划和标准规范等,以便全面了解项目前期的工作情况,为整个稳评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材料。
二、公众调查是基础。评估过程中,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听取受项目影响的群众和团体等的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征求当地各级政府和组织的意见;通过现场张贴公示、网络公示和其他媒体公示等形式,广泛收集社会特别是直接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真实地识别主要风险、潜在风险,为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提供重要情报。
三、专家评估是手段。评估过程中,通过聘请专家(包括相关政府部门职员)召开评估会,对项目从“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实现评估的全面性、广泛性,有效保障评估不偏向、不走样。
四、综合评估是关键。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运用风险因素对照法、层次分析法、风险概率-影响矩阵法、风险综合评价法等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预测风险等级,制定和完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实责任主体,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
五、协同推进是保障。以稳评工作为契机,形成项目申报部门、审批部门、维稳部门、地方政府及技术咨询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形成稳评工作合力,保障稳评工作和项目的顺利推进。
建立健全稳评工作长效机制
开展好重大项目稳评工作,既需要观念上的跟进,也需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形成稳评工作合力。稳评工作针对的是“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以避免稳评流于形式,或虚评过关现象的发生。
二、精准确定评估对象。重大事项的承办部门在申报项目、起草政策、拟定改革方案时,应提前告知主管部门或决策机构,由其聘请机构和专家在研究阶段就先期介入,通过实地调研,确定该事项是否需要稳评,从而避免“当评不评”和“无须评而评”两种偏向的发生。
三、合理确定评估主体。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评估,是稳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专业机构中立的身份和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便于其与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有效沟通,进而作出准确评估及风险化解方案。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稳评,应由具有相当社会责任的机构承担,防止出现因利益驱动而导致的与事实不符的评估。
四、科学量化评估内容。稳评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详尽测算,以准确评估其社会风险,并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和预案。例如,在分析征地拆迁给受影响者造成的损失时,要测算受影响人员的总体规模及每个受影响者损失的类型和损失的经济量、实物量;并根据每个需要安置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技能等各方面情况,量身打造安置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项目实施的风险及其等级,进而制定出较为完备的风险化解方案。
五、深度细化评估方法。稳评工作可借鉴吸收社会研究中的田野调查、公众参与、利益群体分析、机构分析、矩阵方法、专家评价、逻辑框架分析等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
六、创新评估协调联动机制。稳评工作除应划分责任主体和协助单位外,还应积极创新,实现维稳部门、项目审批部门、项目所在地方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协调联动,使维稳工作真正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转变。
七、推进稳评法制化进程。落实稳评工作机制,不能仅凭“一把手”和主要领导来推动,而要依靠法制。客观地说,稳评工作会拖长项目的评审时间,但没有它,重大事项的平稳实施就难以保障。为此,应适时推进稳评立法工作,以增强该项工作的法律约束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