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重点初中、高中都有哪几所啊,各举两到三个例子就好,不胜感激啊!!!

2.未来的海洋

3.中国各地区煤层气利用潜力分析

呼伦贝尔天然气价格表一览表_呼伦贝尔气体公司

七年级地理(下)复习提纲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

1、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

1、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大于3000米,部分地区高于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亚洲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分布在亚洲东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亚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亚山地~~分布在亚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6、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六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3、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4、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5、世界净增人口60.55亿×1.3%=7871万人 亚洲净增人口数36.8亿×1.4%=5152万人

6、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2、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3、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4、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图的标号 自然条件或民族风俗

6、日本为预防地震而设计的抗震建筑 多地震

3、也门的住房和梯田 山坡地区

5、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居住的高脚屋长达200米 气候湿热,人们过聚居生活

4、生活在恒河三角洲以捕鱼为生的孟加拉人 气候湿热,多河湖

2、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穿毛皮衣服,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气候严寒

1、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穿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热带干旱草原,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5、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情,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所以人们在出国之前都要了解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尊重其文化差异。

二、 经济发展差异

1、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有:日本、以色列、新加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越南、蒙古、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是尼泊尔的145倍。

3、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工业区集中分布区: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沿岸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

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

四、读图分析要求:

在下图中填注:日本海、太平洋、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京滨、名古屋、阪神、濑户内海、北九州工业区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在图准确填注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

在图中填注出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的首都及附近河流的名称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雨季,季节分配不均;分布: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北部

农业生产: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

东南来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河流沿岸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水源丰富、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充足的劳动力。

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四、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人种:大多数为黄种人

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旅游资源丰富

第三节 印度

一、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印度地形特点:三大地形区分三大地形区,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

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已经超过10亿

世界文明古国: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二、水旱灾害频繁: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6—9月,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季风与降水:旱涝灾害频繁

月份 风向 对降水的影响

一月 东北风 少,旱季

七月 西南风 多,雨季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 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

三、自给有余的农业生产

农作物 分布地区 地形 降水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平原 多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高原、山地 较少

世界农业大国

四、发展中的工业

传统工业:钢铁工业

工业部门 分布中心 资源条件 总结

钢铁工业 加尔各达 煤、铁、锰 工业中心都接近原料产地,即就近原则,这样的工业布局,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所以建立工厂要建在原料产地或者靠近消费市场。

棉纺织业 孟买、新德里、班加罗尔 棉花

麻纺织业 加尔各达 黄麻

高新技术产业: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发达

五、填图

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

第四节 俄罗斯

一、国土辽阔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洲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

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

西 俄罗斯 东

东欧平原

伏尔加河 乌拉尔山 西西伯利亚平原 叶尼塞河 中西伯利亚高原 勒拿河 东西伯利亚山地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气温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降低。降水自南向北减少,自东向西减少,降水集中夏季

二、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重工业发达:

圣彼得堡工业区:石油化工、造船、电子、航空航天、食品、纺织等工业。

莫斯科工业区: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以上2个工业区是以机械、化学和多种轻工业为主)

乌拉尔工业区:石油、钢铁、机械等产品(以钢铁和机械工业为主)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工业产品(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

俄罗斯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且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相比之下,亚洲部分比较薄弱,导致轻重工业分布不平衡;工业的特点与其资源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三、发达的交通

亚欧大陆桥

俄罗斯欧洲部分铁路网明显稠密,亚洲部分铁路网相对单一。建在南部山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气候原因及距离周边邻国较近,更便于发展经济

客运以铁路、公路为主;货运以铁路、管道,其中管道运输所占比例最大

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四、填图

在图中填注: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及乌拉尔山脉

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伏尔加河

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

第一亚欧大陆桥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1、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有个地区称为中东。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亚、欧、非洲,五海中的里海是个湖泊。中东范围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和北非的埃及。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资源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运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3、中东地区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水资源缺乏。中东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

4、中东人种主要是白种人,最多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的是麦加,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尊为圣城的是耶路撒冷。

国家:A伊拉克,B伊朗,C埃及,E 沙特阿拉伯

E所在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图中三个被伊斯兰教称为圣城的城市:

①麦加,②耶路撒冷,③麦地那。

海洋:

④波斯湾,⑤阿拉伯海,

⑥红海,⑦地中海,⑧黑海,⑨里海。

海峡、运河:⑩霍尔木兹海峡,⑾苏伊士运河,⑿土耳其海峡,⒀尼罗河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其经济为多元化,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传统的畜牧业和繁荣的旅游业。

2、欧洲联盟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政治经济联系强。目前共有25个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

3、英国首都伦敦,法国首都巴黎,意大利首都罗马,德国首都柏林。

4、欧洲西部大部分为北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地形以平原为主,畜牧业发达,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英国畜牧业占全部农产值的70%。荷兰、丹麦是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国。

5、欧洲西部旅游地多,英国的伦敦塔桥、荷兰风车、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西班牙的斗牛、挪威的峡湾风光等。

国家:B西班牙 C法国 D英国 E德国 F意大利

地形、半岛:A斯堪的拉维亚半岛 ①西欧平原 ②波德平原 ③阿尔卑斯山地 ④亚平宁半岛

海洋、海峡:⑤挪威海 ⑥北海 ⑦波罗的海 ⑧英吉利海峡 ⑨地中海 ⑩直布罗陀海峡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大部分位于热带,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居民集中在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盆地。

2、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占领和掠夺,该地大多国家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出口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昂贵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众多。加上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干湿两季分明,农业生产落后,居民经常忍饥挨饿。

4、非洲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特点为: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5、A索马里半岛 B刚果河 C刚果盆地

D埃塞俄比亚高原 E马达加斯加岛

F几内亚湾 G撒哈拉沙漠 H好望角

I东非高原 附近有东非大裂谷 J南非高原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国徽上有袋鼠和鸸鹋两种动物,其特有动物还有考拉和鸭嘴兽。

2、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农业带。由于地广人稀,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产品大部分出口,出口产品有羊毛、小麦、牛肉。

3、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比例大,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

4、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最大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城市:A悉尼, B堪培拉, C墨尔本,

河湖:D墨累河,E北艾尔湖

地形区:①大分水岭,

②中央平原,里面有澳大利亚大盆地,又叫大自流盆地

③西部高原

海洋:④太平洋 ⑤印度洋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北部与加拿大相邻,南部与墨西哥接壤。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濒墨西哥湾,海上交通便利。

2.领土组成: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居世界第四。本土有50个州(本土48个州,2个海外州:

3.人口和首都:有2.90亿人口,以白种人为主,属于移民国家。首都华盛顿,位于美国本土的东侧,大西洋沿岸。

4.地形:平原为主组成——三个南北纵列带; 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b.中部------广阔的平原组成,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c.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5.河流和湖泊:.a.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

b.五大湖--------自西向东为苏比利尔湖(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密歇根湖(美国全境)、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最终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到大西洋,五大湖中除密歇根湖其余均为美国与加拿大的分界线。

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7.农业地区专业化:

a.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专门化。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

b.主要农产品:小麦、大豆、玉米。

c.主要农业区:乳畜带(国土的东北地区)、玉米带(国土的中部)、棉花带(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小麦区(国土中部,在玉米带的南北两侧)、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国土的西部地区)、亚热带作物带(墨西哥湾沿岸)。

仔细看教材P85的农业带的分布图,注意发展农业的同时要保护环境。

8.工业:

a.特点:工业体系完整,部门齐全。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化工、电子、汽车、飞机等居世界前列。

b.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最著名的是位于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它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c.主要工业区:太平洋沿岸工业区,发展较快;南部工业区,开发较晚;东北部工业区,美国传统的工业区。但是,美国的消耗量极大,是世界上进口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9.城市:纽约:大西洋沿岸,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

10.资源消耗大国

①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②能分析人均能源消费统计图

11.美国对世界资源、环境的影响

(1)大量进口:煤炭、铁矿石、石油和木材。

(2)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

第二节 巴西

1.位置:西半球和南半球;南美洲的东部,东临大西洋。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首都:首都:巴西利亚。人口占南美洲人口总数的一半,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3.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 地势——南高北低

a.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这里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b.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4.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气候湿热。

5.河流:——亚马孙河,世界第一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6.种族构成复杂:有土著印第安人、白仁、黑人、黄种人。各种族之间互相通婚,形成不同的混血型人,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7.语言:巴西人民的民间娱乐项目为桑巴舞,每年还有狂欢节。语言——葡萄牙语。

8.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豆、蔗糖、柑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巴西有“咖啡王国”之称,咖啡园只要分布在东南部。

9.工业:a.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因为东南部是铁矿产的主要分布地区。交通便利。在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行列。从单一的农产品出口国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拥有采矿、钢铁、飞机制造、汽车、造船、食品等工业部门,是世界上钢铁、船舶、汽车和飞机的重要生产国家,工业产值居南美洲首位。其中,3/4的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10.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和城市稀少。圣保罗是最大的冬夜中心和城市,也是世界特大城市

11.热带雨林的危机:存在的问题是①为兴建大型干线公路,跨国公司大量砍伐。②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场。③垦荒的贫苦农民原始的迁移农业。使雨林面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珍贵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全世界希望巴西重点保护这片原始的热带雨林。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南极地区

1、位置:南极圈以南的南极大陆和周围的海洋合成南极大陆

2、地形:以高原为主

3、特征:气候特征——裂风、干燥、严寒。有“冰雪高原”之称;人类宝贵的淡水库;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的大陆。冬季和夏季之分;地球上的“白色沙漠”。

4、极点:极点是南,沿经线其余方向为北,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旋转。

5、代表动物:企鹅

6、考察:我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

二、北极地区

1、位置: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绝大部分,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的最北部和诸多岛屿

2、特征: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白令海峡

3、极点:极点是北,沿经线其余方向为男,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旋转。

4、代表动物:北极熊 5.考察:建立了黄河站

请问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重点初中、高中都有哪几所啊,各举两到三个例子就好,不胜感激啊!!!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

原因

影响范围

古代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亚马孙雨林开发: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没有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3、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A.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社会、经济条件: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①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③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条件;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主要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许多乡村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2、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转移国)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未来的海洋

初中:五中,七中相对较好,每年考上重点的最多。剩下的九中,十二中也都差不多。。

高中:省重点二中,我母校,哇哈哈哈。。市重点三中。。

这是在海拉尔区的。。

其他的不是很了解。。牙克石林业一中也不错,是高中。。

中国各地区煤层气利用潜力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中,将比在陆地上的农牧场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为同面积的单位产量,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人们将大量养殖海藻和海草等,供应陆地上的牛、猪、羊等作饲料,从而获得更多的蛋白质、世界海底田园的总产量不久将会从目前的2000万吨跃增到5000万吨,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将由水下联合收割机来割取,然后由钢索吊装到船上。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世世代代捕鱼用的渔网将被强大的吸水装置替代,利用电场发出的光、一定频率的声音和溶于水中的特殊化合物,能够引诱和迫使鱼群集中在一起,游近船上放下的吸水管道,吸水管道连水带鱼一起吸进船舱中。到那时,连同海底牧场向人类提供的各种鱼虾类一起,人们从海洋中所获得的海味将达10亿多吨,比现在向海洋索取到的多上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随着世界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使人们势必将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据估计.海底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世界用上50年。目前,己有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陆架和深海石油的勘探与开采,己发现了500多个油气田,一个为期十年的世界海洋边缘钻探计划的实施已近尾声。探索和开采海底石油,并将把生产基地建在海底。对于海底石油开采后的运输问题,人们将用大型潜水艇。设想把巨型塑料筒沉入海底,里面装上10万吨原油,由潜艇拖带航行。也有人设计用飞船装运。

海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量,人们称之为“蓝色的煤海”,它将转化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未来的海洋热能转化厂,将设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电缆供给城市用电。被誉为“未来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水高得多。从重水中可以提取氢的同位素,科学家们正在用它来进行热核反应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它将成为取之不尽的能源。

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建造“海底城市”,这己不是幻想,而是现实。目前,日本已为阿拉伯国家建造了一座海上游动的“小城市”。它大多用钢铁做成,中心是一座6层大厦。设有室内小花园、**院,水电全部自己供应。它可以满足海上采油工作人员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这个浮动“城市”是靠8根高大柱子托起的,把它们收起来,就可以当船行驶。将来许多海上工厂,将在原料生产地或市场附近的海域兴建起来,为海上城市居民提供物质需要。日本四国岛西南面的龙串湾,有个 “海中公园”,人们在海底透过 16面直径 60厘米的玻璃窗可以饱览海底奇景:奇形怪状的礁石,五彩缤纷的珊瑚,各种奇丽的鱼儿及奇趣的海星、海葵等。自从美国第一个建造了水下实验室以后,不少国家纷纷效仿,在海底建造“钢屋”和其他建筑,“屋”内气压和海面相同,人们可以在里面正常地工作,维修海底油气井,打捞沉船,海底勘探或为潜艇补给等。另据报道,日本一群工程师、建筑师。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域上,建设世界首座“海洋城”,以解决未来人类住的问题。海洋城将建于200米深的海底,有 4层楼高的钢骨平台,离海面约70米,面积23平方千米、全城由1万条坚固直柱顶住,直柱附近设有感应装置。可测台风、海啸及暗流,自我调整力度以抵抗这些外来压力,保持海洋城的平稳。海洋城除了住宅区外,还有一个商业中心,400个网球场,8个高尔夫球场,两个棒球场,1个栽种水果蔬菜的人工田,还有纵横相连的道路。海洋城的建设费用估计需要2000亿美元,这项巨大的工程可望在本世纪末完成。到21世纪,这座“海底城市”将居住万人以上,那时,深邃的海底不再沉默,将会跟大陆一样,变得热闹非凡,越来越多的人将去发掘它、建设它,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描绘这张硕大无比的宏伟蓝图。

海洋的未来向人们展示了辉煌的前景,广袤的海洋将给人类作出巨大的奉献

一、中部区煤层气利用潜力分析

中部区盆地主要为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大同盆地、宁武盆地和阴山盆地。其中大部分煤层气丰度较大的煤层气富集区都位于或靠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煤层气资源富集的沁水盆地在山西南部,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鄂尔多斯东部,有西气东输管线穿过煤层气富集区;鄂尔多斯南部靠近西部最大的城市陕西省会西安市;四川盆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根据中部人口密集,工业较发达的实际情况,该区煤层气利用前景广阔。可以考虑如下几方面对该区煤层气资源进行利用。

(一)煤层气民用

沁水盆地现在煤层气已经有一定的产量,在当前产气量较小、产量不太稳定的情况下,供应沁水、高平、陵川3县(市)城镇居民使用;晋城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是将阳城、沁水部分煤矿输送到晋城市市区及部分县区的煤层气和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及晋煤集团车载输送的压缩煤层气作为气源,建设晋城6县(市、区)的城市煤气管网,供工业和民用。该工程建设期为3年,即2005~2008年。2006年市区居民即用上煤层气。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靠近西安市,位于煤层气1类资源附近的居民总数超过2800万人。西安市天然气管道已经在全市范围内组成天然气管网。而且在其他地区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天然气网络,因此生产出的煤层气可以直接输入管道进行民用。

四川盆地人口密集,民用天然气需求量大。目前,重庆市天然气供应面临着一场危机。尽管重庆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地,年产气量64×108m3,占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但重庆天然气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用气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中石油提供给重庆市的天然气用量不能满足需求。虽然现在重庆市主动对重点用气项目进行了几度压缩,使2007年重庆天然气的总需求没有超过45×108m3。但重庆市与中石油经过多次协商,达成的协议也只是中石油承诺在2004年用气量29.8×108m3的基础上,每年增加3.3×108m3,即2007年提供40×108m3天然气给重庆使用。但这对于重点用气项目来说,还是存在着天然气需求量缺口问题。同时,气不足已经对重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急需用气的企业不得不限产或停产。同时,煤层气可以作为汽车的燃料。到2000年底,四川、重庆已有CNG站90余座,已有CNG汽车24080辆,是1998年末3204辆的7.5倍。2001年已建成CNG站145座,累计改车36833辆,其中,四川128座,累计改车34333辆;重庆17座,累计改车2500辆,CNG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川渝地区仅现有出租车、公交车(含中巴)、环卫车、公务用车等可供CNG改装的各类汽车近110多万辆。重庆规划到2010年建CNG加气站450座,CNG汽车9万辆;四川省规划到2010年建CNG加气站300座,改车10万辆。CNG汽车如能与汽车制造业结合,必将有更快的发展。

大同市冬季漫长,居民采暖需要消耗大批煤炭,并且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利用煤层气取暖不仅可以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减少废渣排放,而且能够充分利用煤层气热效能高的特点为居民的生活服务。2005年11月,经过近两年施工的金沙滩—大同天然气长输管线已全线贯通,天然气供气管网工程的主要干线和环城干线及大部分支线也已建成竣工,整个天然气利用工程24日点火通气。金沙滩—大同输气管道是山西天然气(煤层气)管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省继临汾—河津、盂县—阳泉两条省级天然气管道建成运营之后,又一条建成运行的省级天然气输气管道。2010年将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后,御东区、矿区、城区等都将使用上净洁、高效的天然气,这将为大同煤层气的开发提供机遇,使生产的煤层气可以直接输入天然气管道。

(二)煤层气发电

在沁水盆地,利用阳泉煤业集团三矿和新景矿现有的煤层气抽放量,建设一座11MW煤层气电厂,供矿区自用。本项目建设期1年,总投资6460万元(778万美元),年供电7326×104kW·h。项目全部投资的35%由阳泉煤业集团提供,其余65%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或由国外投资来解决。初步经济分析表明,项目净现值1495万元(180万美元),内部收益率为23%,投资回报期为7年。阳泉煤业集团拟于2002年底启动该项目,并于2003年底建成投产。

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丰富,因此火力发电厂也较多,如韩城发电厂、西安南郊热电厂、铜川电厂等。这些地区已经有成规模的火力发电的基础。显然利用天然气发电与煤发电发展起来比较容易,这是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全市电力工业装机总容量138×104kW·h。大同三角区的神头一、二电厂,大同一、二电厂,丰镇电厂共同组成中国最大的输变电网,向京津唐地区供电,每年向京、津、唐地区输电超过60×108kW·h,担负着首都1/4的供电量,使国家电力东调的战略性计划得以实现。大同具有良好的电力生产发展基础,境内仍有继续建设火力发电厂的各种资源条件,用煤层气发电可向东部地区提供成本更低的电力资源。

(三)煤层气工业燃料和原料

鄂尔多斯南缘生产的煤层气可直接运到西安市,进行深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安已形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目前重要的中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全市现有工业企业46243户,资产总额1054.36亿元,其中市属工业企业净资产约499.42亿元。煤层气在该地区既可以用于化工和制药的原料,也可以用于合成化肥和甲醇等。

四川盆地天然气终端消费价格水平低于全国水平,正是这种优质低价的天然气,使当地许多暂时困难的优势企业成功地实现解困过渡。由于天然气价格较低、气质好,可以生产出优质产品,吸引了外地许多使用天然气做原燃料的企业入川兴业,这些企业涉及电子、轻工、陶瓷、IT等产业,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四川盆地的眉山—夹江—乐山一线形成了建陶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大都来自广东省。然而由于天然气的相对紧缺,这些企业的燃料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这为煤层气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前景。

大同全市主要工业有煤矿、机械、建材、化学、电力、粮食加工等。大同矿务局年产原煤超过2700×104t,占全市原煤年产值的3/4,居全国首位。此外,山西柴油机厂、大同水泥厂、大同机车厂等,都是规模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骨干工业。这些工业企业现在所用燃料以煤炭为主,这样给大同市和周边地区带来大量的污染源。大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煤层气利用管线直接提供给这些企业作为燃料。

二、西部区煤层气利用潜力分析

西部区主要盆地为准噶尔盆地、天山盆地(群)、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其中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层气勘探最有利目标区与乌鲁木齐市相邻。吐哈盆地西有哈密市,南有吐鲁番市,人口相对密集。但总体上西部人口相对稀少,工业相对落后。因此,西部煤层气的利用以输出为主,其次为发电与民用。

(一)通过管线或交通网输送到经济发达区

随着国家对能源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以气补油”计划,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气。同时,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亦提出对西北地区工业结构做重大调整,三大调整思路之首就是集中力量扶持石油天然气工业和化学工业,要求加快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煤层气)勘探开发。为解决资源与市场分割的矛盾,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西气东输”管网建设项目的竣工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建设。

西部生产的煤层气可以向上海及沿线的其他省市等供气。现在,克拉2气田、牙哈气田的产量基本满足了西气东输目前的需求,但对于上海等9大城市天然气需求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而不断提高,这对天然气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利用将会补充天然气相对不足的缺陷,为9大城市的需求量提高供气保障。

(二)开展就地天然气发电与外销发电相结合

利用塔里木地区较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煤层气资源,在当地建设天然气发电厂,并借鉴“西气东输”的思路建设电网输电管线,将发电厂的电销售到距离该区较近的企业或者作为距离较近城市的民用电。也可以直接通过输气管线将产出的天然气和煤层气输送到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和天然气发电厂,从而为发达地区的发电工业提供燃料。

乌鲁木齐供热企业所用燃料比较单一,主要燃料还是依赖原煤,大气污染具有典型北方城市煤烟型污染特征,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空气污染冬春两季重于夏秋两季,采暖期重于非采暖期,因此要尽快改变目前的状况,采用煤层气、天然气多种洁净能源,帮助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在以气代油方面,乌鲁木齐市公交公司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年已投入改装用天然气汽车1164辆,年耗天然气1272×104m3。另外,社会中巴车和出租车改装用液化石油气作动力的汽车2800辆,年耗液化石油气18291t,到2005年共改装燃气汽车22500辆,年供压缩天然气7200×104m3、液化石油气8.64×104t。通过降低对汽油燃料的依赖性,减轻对石油需求的压力,从而对保证该区能源安全、保护大气环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鱼卡区煤层气的利用也可以通过发电的方式向外输送。鱼卡煤层气发电项目可以建设在鱼卡地区。鱼卡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属马海、大柴旦、锡铁山、绿草山、滩间山、冷湖、涩北工业开发区的重点地区。该地区工业较为发达,煤矿较多,建议对该地区煤层气的开采采用采煤采气一体化的方式。发电后可就近向西部工业开发区供电,可接入青海乌兰—格尔木330kV输变电网。

三、东部区煤层气利用潜力分析

东部区的主要盆地为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与三江-穆棱河盆地。其中二连盆地的周边霍林河地区城市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并且靠近东北三省,有较为发达的化工工业与制药业等;相对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和扎赉诺尔地区人口稀少,且呼和湖和扎赉诺尔浅部煤炭资源已进行了开发利用,能源资源在当地供过于求。因此这两个地区的煤层气利用前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霍林河地区煤层气以就地民用及发电为主,而海拉尔盆地煤层气以向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为主。

(一)煤层气民用

霍林河地区下游条件整体较好,靠近乌兰浩特市、霍林郭勒市、白城市、通辽市。其中乌兰浩特市总人口29万,公路、铁路四通八达,111国道、302国道、省际大通道纵贯全境;铁路开通了直达北京、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客运和旅游列车。霍林郭勒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辖的一座新兴的草原煤城,现辖1个苏木、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2个嘎查村,全市有汉、蒙、回、满等17个民族,总人口7万。白城市全市总人口313662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7881人,乡村人口为165781人。该区附近人口众多,并且现在民用燃料主要以煤炭为主,污染严重。如果改用煤层气作为民用燃气,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燃烧所带来的污染,而且可以降低煤矿瓦斯带来的安全隐患。

(二)煤层气发电

霍林河地区现在已经建立了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厂,并且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合作正在建设坑口电厂。该区已经有很强的火力发电基础,容易建立煤层气发电站。并且电能可以直接输入东北电网,这样可以缓解吉、辽省间主干电网的北电南送输送压力。

海拉尔地区集中供热源主要有海拉尔热电厂、东海拉尔发电厂和海拉尔热电厂南郊分厂3处,集中供热面积达415.5×104m2。2009年东海拉尔发电厂扩建两台50MW机组,供热负荷可增加208×104m2,同时铺设了一条14.7km长、直径为920mm的热网管线,沿途建设14个换热站,保证新老用户的供暖。该区的煤层气资源可以用来发电或者作为供热燃料之一试用。在煤电一体化建设方面,呼伦贝尔市伊敏煤电公司一期发电通过东北电网销售约50×108kW·h,伊敏煤电公司二期2×600MW、三期4×600MW机组,宝日希勒电厂4×600MW机组等发电后也要通过东北电网输出。因此,在争取东北电网公司的支持,保证电厂和输电线路同步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清洁可接替的煤层气资源来补充或者优化发电燃料,是加快该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环节。

四、南方区煤层气利用潜力分析

南方区的主要盆地为滇东黔西、萍乐盆地。其中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资源量大,资源丰度高,是华南最有利的勘探地区之一。该区下游条件整体较好,靠近大中城市,该地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有20多个,总人口近6000万,该地区在201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230×108m3。萍乐盆地所在的江西省能源缺乏严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煤炭调出省变为调入省,能源生产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已成为制约江西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矛盾,地方对用气具有很大的积极性。根据南方区能源缺乏的特点,该区煤层气的利用以综合加工、民用及发电为主。

(一)煤层气综合加工工业

随着滇东黔西经济的高速发展,甲醇需求量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滇东黔西甲醇生产能力约为20×104t/a,其中以常规天然气为原料的占12%,煤层气几乎为零,这为煤层气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江西已建立了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食品、纺织、医药等多门类工业体系,一批工业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萍乐盆地煤层气富集区丰城距南昌市仅60km,因此煤层气综合加工工业前景广阔。

(二)煤层气民用

《贵州省城市燃气发展规划》将全省划分4个区域、81个气化区发展燃气。中部为天然气气化区,计划引进川渝天然气,在川渝南线选择合江站为接入口,经赤水、仁怀、遵义、贵阳,延伸至安顺、凯里、都匀,共18个市县,形成“一横一竖”输气格局,2003年开始建设,以2010年规模为基础估算,总投资27.5亿元;东部、南部为液化气气化区,计划引进省外液化气,以液化气为主导气源,严格控制煤制气,覆盖范围48个市县;西部为煤制气控制气化区,将充分利用本地煤炭资源,以煤制气为可以或优先考虑的气源,以液化气为补充气源,不排除其他气源形式,覆盖范围17个县市;充分利用六枝煤矿矿井气地下抽放系统,在六枝特区发展矿井气,并以液化气为补充气源,成为独立气化区。该方案提出,在本地天然气(包括煤层气)资源开发条件成熟时,西部和南部作为天然气就近供应气化区域,远景与中部天然气管联网,并考虑向云南和两广地区供气。

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萍乐盆地所在的江西全省总人口为4185.77万。其中,城镇人口1272.89万人,占30.4%;乡村人口2912.88万人,占69.6%。民用燃料需求量大,并且以煤炭为主。现在江西部分城市已经铺设天然气管道,如赣州2005年6月已经建设成江西最大的天然气管道系统。这样从丰城生产的煤层气可以直接输入天然气管道系统,因而民用是其煤层气利用的重要途径。

(三)煤层气发电

天然气发电是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科技手段开发煤层气资源,变废为宝,利用煤层气发电,形成了“以用促抽、以抽促安全”、以发电促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新局面,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2003年水矿集团从胜利油田引进天然气发电机组,把过去向空中排放的煤层气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矿集团建设的大湾矿一期6×500kW煤层气发电厂,成为贵州省第一个煤层气发电站,煤层气发电机组装机22×500kW,容量达到1.1×104kW,每台机组的实际运行功率在400kW左右,每天可供电15×104kW·h时左右。一台煤层气发电机组投入资金100万元左右,每台按400kW输出功率连续运转,每年可运行250~300天,所发电量供矿区自用,每千瓦时成本仅0.08~0.10元,投资回收期2年。